健康管理中心新引進的ai舌診辨證係統調試那天,空氣裡似乎都彌漫著一絲緊張的氣息。年輕醫生小呂站在操作台前,手心直冒冷汗,濕漉漉的掌心把白大褂的袖口都濡濕了一片。他不停地搓著手,指關節因為用力而微微發白,眼睛卻像釘在了電腦屏幕上,一眨不眨地盯著上麵跳動的分析數據,生怕自己哪個操作步驟出了差錯,影響了這台“高科技家夥”的表現。
小呂剛從醫學院畢業沒多久,雖說理論知識學得紮實,但麵對這種把中醫辨證和人工智能結合在一起的新技術,心裡還是既好奇又有些打鼓。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舌苔隻是其中一環,而且舌象的變化微妙精深,全憑醫生的經驗和感覺去把握,這冷冰冰的機器真能搞定?
“蘇老師,”他咽了口唾沫,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這機器真的能比過人眼嗎?您看這屏幕上的分析結果,‘舌苔白膩、脈象沉緩、初步判斷為痰濕體質’,倒是跟我看的差不多。可它能準確分辨那些細微的舌苔變化嗎?比如薄白苔和薄黃苔,有時候光線不一樣,我自己都分不太清,它能行嗎?”
蘇懷瑾正站在一旁,看著係統後台的參數設置,聞言轉過身,臉上露出溫和的笑容,像春日裡拂過湖麵的微風,瞬間撫平了小呂不少緊張。“彆擔心,小呂,”她語氣輕鬆,帶著安撫的力量,“機器是輔助,不是替代。我們先做個測試看看就知道了。”她指了指旁邊候診的一位患者,“你先給這位患者辨證,寫出你的判斷和依據,然後再看看係統的結果,對比一下,心裡就有數了。”
測試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患者依次上前,對著ai舌診儀伸出舌頭,鏡頭精準捕捉下舌象的每一個細節——舌苔的厚薄、顏色的深淺、舌體的胖瘦、有無齒痕裂紋……係統屏幕上的分析結果幾乎在拍照完成的瞬間就跳了出來,不僅有辨證結論,還有對應的體質特征描述和參考建議。
連續看了10個病例後,小呂臉上的懷疑漸漸被驚訝取代,眼睛越睜越大,嘴裡忍不住發出小聲的讚歎。他發現,這台ai舌診係統的辨證準確率居然達到了85,遠超他這個新手的水平,甚至有些地方比他觀察得還要細致入微。
“太厲害了!”小呂指著其中一個糖尿病患者的分析報告,語氣裡滿是佩服,“蘇老師您看,它連‘舌苔根部比中部更膩’這種細微的差彆都能識彆出來,還標注了‘提示下焦濕濁較重’。更難得的是,它還能結合患者的年齡、性彆、基礎疾病給出參考建議,比如這個患者,係統寫著‘該患者有高血壓病史,痰濕體質易致血壓升高,建議重點監測血壓變化,飲食忌肥甘厚味’,這比我考慮得周全多了!”
蘇懷瑾笑著點了點頭,走到下一個患者麵前,示意他伸出舌頭。這次,ai係統給出的結論是“濕熱體質”,並推薦了茵陳蒿湯作為基礎方。
“但它也有它的局限性,不能完全依賴它,”蘇懷瑾指著電腦屏幕上的舌象圖片,耐心地對小呂說,“你看,係統判斷是‘濕熱體質’,這個大方向沒錯。但你仔細觀察患者的舌體,他在伸舌的時候,舌尖有輕微的顫動,幅度很小,不仔細看很容易忽略。”
她讓患者再伸一次舌頭,特意提醒小呂:“注意看舌尖,是不是像被風吹動的樹葉一樣,有細微的抖動?”
小呂湊近了些,凝神觀察,果然發現了那不易察覺的顫動,他恍然大悟:“這是‘肝風內動’的跡象!”
“對,”蘇懷瑾讚許地看了他一眼,“這就是係統沒識彆出來的地方,因為它目前還隻能識彆靜態的圖像和顏色紋理,無法捕捉這種動態的細微變化。這時候就需要我們醫生進行人工微調,結合‘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比如這個患者,除了舌顫,脈象也偏弦數,還有頭暈目眩的症狀,這些都需要綜合考慮,才能做出更精準的判斷。”
她在係統推薦的“茵陳蒿湯”基礎上,提筆在電子處方上添了兩味藥:鉤藤、天麻。“加上這兩味,平肝息風,才能更好地應對他的肝風內動之象。這樣調整後,方案才更精準,更符合患者的實際情況,也更能體現我們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陸則衍一直在旁邊調試著係統參數,聞言也湊了過來,補充道:“這個ai係統的優勢在於數據積累和分析速度。它整合了我們中心過去3年的近萬份病例數據,還關聯了對應的西醫檢測指標,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數據庫。比如它發現痰濕體質常常伴隨血脂異常,就會自動標注‘建議檢查血脂’,提醒我們進一步完善檢查,提高診斷的全麵性。”
他調出係統後台的數據分析界麵,上麵是密密麻麻的圖表和曲線:“但它終究隻是一個輔助工具,是幫助我們提高效率、規範流程的,最終的決策權還是在醫生手裡。我們不能本末倒置,忘了中醫‘以人為本、辨證施治’的根本。”
小呂漸漸放鬆下來,開始嘗試著自己操作係統。他讓患者伸出舌頭,看著係統快速生成分析報告,然後結合自己的觀察和問診,一步步驗證、修正。他發現有了係統的初步分析和提示,自己能更快地抓住辨證要點,思路也清晰了不少,不像以前那樣麵對複雜舌象時毫無頭緒。
“有它幫忙,我能少走很多彎路,”小呂臉上露出了輕鬆的笑容,半開玩笑地說,“也終於不用一遍遍麻煩蘇老師,問‘蘇老師,這個舌苔到底是薄黃還是黃膩’了。說真的,這係統比我師父當年帶我的時候耐心多了,我錯多少次它都不生氣,還能反複對比學習,太方便了!”
蘇懷瑾看著小呂認真操作的樣子,眼裡滿是欣慰。陽光透過窗戶照進來,落在電腦屏幕上閃爍的數據流上,也落在小呂專注的臉上。她忽然覺得,ai不是要取代醫生,更不是要顛覆傳統,而是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助教,能成為年輕醫生成長的助力,讓他們在實踐中少走彎路,成長得更快;同時,也讓中醫辨證這種偏主觀性的過程,有了更客觀的參照標準,變得更標準化、更可複製。
這,或許就是ai在中醫領域應用的真正價值和意義——讓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科技的助力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更好地服務於每一個需要它的人。
喜歡岐黃手記請大家收藏:()岐黃手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