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節氣的清晨,天剛蒙蒙亮,窗外就飄起了細密的雨絲,淅淅瀝瀝地打在玻璃上,彙成細細的水流蜿蜒而下。空氣裡彌漫著潮濕的氣息,帶著泥土被浸潤後的清新味道。健康管理中心的會員們手機屏幕陸續亮起,營養師小陳推送的“節氣養生食譜”準時抵達,像一聲溫柔的晨安問候。
推送的封麵圖是一碗熱氣騰騰的薏米紅豆祛濕粥,盛在素雅的白瓷碗裡。紅豆的紅是那種溫潤的瑪瑙色,薏米的白帶著淡淡的乳黃,幾片生薑絲點綴其間,像撒了些碎金,湯色清亮,冒著嫋嫋的熱氣,看著就讓人心裡暖暖的,驅散了雨天的濕冷。
食譜開頭用小陳特有的親切語氣寫道:“親愛的會員朋友們,今天是雨水節氣啦。是不是感覺早上起來被子有點潮潮的?地板也總是乾不了?這就是雨水節氣的特點——雨水增多,空氣中濕度加大,地上潮乎乎的。中醫說‘濕邪困脾’,這時候咱們的身體很容易被濕氣‘纏上’,是不是總覺得沒勁兒、不想吃飯,大便還容易黏馬桶?身上也沉甸甸的,提不起精神?”
她像拉家常一樣,把中醫理論融進了人們的日常感受裡,接著話鋒一轉:“所以呀,今天給大家推薦這款薏米紅豆祛濕粥,專門對付這些‘小毛病’。它能利水消腫、健脾祛濕,再加點生薑片,還能溫陽散寒,喝下去從肚子暖到心裡,最適合這個節氣了,暖心暖胃。”
下麵的食材用量精確到了克,像一份嚴謹又貼心的指南:“薏米30g一定要提前泡2小時哦,這樣更容易煮爛)、紅豆20g同樣泡2小時)、生薑3片薄薄的就好,太多會辣)、冰糖適量糖尿病的叔叔阿姨可以不加,或者加一點點代糖)。”
製作步驟更是寫得像手把手教學:“1.泡好的薏米紅豆淘洗乾淨,放進砂鍋裡——用砂鍋煮出來的粥更香更糯,沒有砂鍋用電飯鍋的‘煮粥檔’也可以;2.加約800清水,大火燒開後轉小火慢慢煮40分鐘,記得時不時攪一下鍋底,彆糊了;3.最後加入生薑片和冰糖,再煮5分鐘,等冰糖化了就可以關火啦,燜3分鐘再開蓋,香氣更濃哦。”
最讓人覺得貼心的是,小陳還特意加了一段“選材小竅門”:“薏米要選那種顆粒小、顏色偏白的,這是專門用來祛濕的小薏米,比大薏米效果好;紅豆呢,其實選赤小豆更好,就是那種細長的、顏色更深的豆子,利水效果比圓圓的紅小豆更棒,大家買的時候彆弄錯啦。”
食譜末尾附著一份詳細的營養成分表,像一份科學保證書:“每碗熱量約150大卡,膳食纖維3.2g,升糖指數55,屬於低升糖食物,糖尿病、高血壓的叔叔阿姨都能放心喝,不用擔心血糖血壓波動哦。”
這是小陳根據蘇懷瑾“節氣養生”理論設計的特色服務。每個節氣的前一天晚上,她都會把精心準備的食譜定時發送出去,像一個準時赴約的老朋友。清明時節推“薺菜豆腐羹”,她會寫道:“春天肝火旺,容易上火長口瘡,薺菜能清熱平肝,配上嫩豆腐,鮮得能掉眉毛,還敗火”;芒種時節推“綠豆百合湯”,她會提醒:“天兒越來越熱,容易心煩睡不著,綠豆百合湯冰鎮一下彆太冰哦),喝一口透心涼,晚上睡得香”;立秋時節則推“銀耳蓮子羹”,她會強調:“秋天風大,嗓子總覺得乾乾的,銀耳蓮子羹煮得稠稠的,喝下去嗓子潤潤的,比吃潤喉糖管用多了”。
家住幸福小區的張阿姨是這個食譜的忠實粉絲。這天早上,她一收到推送就樂了,趕緊叫醒老伴:“老頭子,快起來,小陳又發新食譜了,今天喝薏米紅豆粥,正好治治你這幾天沒胃口的毛病。”她找出打印出來的食譜,上麵已經用紅筆圈出了幾個重點,那是她上次做的時候記下來的小技巧。
“以前總記不住什麼節氣該吃什麼,”張阿姨一邊泡薏米紅豆,一邊跟廚房裡擇菜的鄰居嘮嗑,“老祖宗的說法多,春天要吃芽,秋天要吃果,記混了不說,做起來也不知道咋下手。現在好了,到了節氣就等小陳的食譜,照著做就行,省心又實用。”
她指著牆上貼著的一張食譜,那是去年立秋時小陳推送的銀耳蓮子羹:“你看這個,我家老頭子有高血壓,去年秋天總說頭暈、口乾,喝了一個月這個,今年秋天居然一點都沒犯,太管用了,比吃藥還舒服。現在他天天盼著小陳發新食譜,比看天氣預報還積極。”
小陳的食譜裡,總少不了一些生活化的小竅門,像朋友在耳邊叮囑:“雨水節氣彆穿潮濕的鞋子,容易生腳氣,晚上睡前用生薑水泡泡腳,暖身又祛濕,睡得也香”;“芒種天熱,出汗多,要多喝溫水補充津液,彆貪涼喝冰飲,不然肚子該不舒服了,冰淇淋再好吃也要忍忍哦”;“立秋後早晚溫差大,要注意添衣,彆受涼,所謂‘春捂秋凍’也要適度,老年人和體弱者可彆硬扛著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些提醒不像教科書那麼生硬,帶著濃濃的生活氣息,讓人覺得親切又溫暖。有會員在群裡說:“看小陳的食譜,就像聽自家閨女嘮叨,心裡熱乎乎的。”
這天上午,蘇懷瑾在辦公室翻看著最新一期的“霜降節氣食譜”,封麵是一碗當歸生薑羊肉湯,湯色濃鬱,羊肉塊清晰可見,旁邊配著文字:“溫中補虛,適合秋冬怕冷、手腳冰涼、氣血不足的人,喝一碗從頭暖到腳。”裡麵詳細寫了如何挑選羊肉、如何去除膻味,甚至標注了“陰虛火旺的人彆多喝,容易上火”。
小陳正好進來送文件,看到蘇懷瑾在看食譜,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蘇醫生,您覺得這個怎麼樣?我昨天特意請教了食堂的師傅,他說這樣處理羊肉一點膻味都沒有。”
“做得太好太貼心了!”蘇懷瑾抬起頭,眼裡滿是讚賞,“這才是‘天人相應’的真諦——不是死板的規矩,不是高深的理論,而是融入生活、順應天時的實用智慧。讓大家在不知不覺中就把身體調理好了,不用刻意記、不用費勁兒學,跟著節氣吃,跟著感覺養,這才是最好的養生。”
小陳被誇得有點臉紅,心裡卻甜甜的。她覺得,能把這些老祖宗的智慧變成大家手裡的食譜、碗裡的熱湯,讓健康像春雨一樣“潤物細無聲”,就是她這個營養師最開心的事了。窗外的雨還在下,但想到那些喝著熱粥的人們臉上可能露出的滿足笑容,整個世界都變得溫暖起來。
喜歡岐黃手記請大家收藏:()岐黃手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