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坊街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木頭門軸大概是太久沒經曆過這麼熱鬨的場麵,被往來的人群推得吱呀作響,像是在跟著一起雀躍。天剛蒙蒙亮,候診的長椅就已經坐滿了人,連走廊的水泥地上都擺了幾個小馬紮。老人們手裡的醫保卡被攥得溫熱,有的用袖口反複擦拭著卡麵,把那層塑料膜都擦得發亮,有的則三三兩兩地湊在一起,對著牆上新貼的《醫保中藥報銷調整通知》指指點點,議論聲像剛燒開的水,咕嘟咕嘟冒著熱氣。
李奶奶是第一個衝到報銷窗口的。她的藍布褂子上還沾著晨練時蹭到的草葉,手裡緊緊捏著一張剛打印出來的藥單,指節因為用力而有些發白。“小姑娘,你再幫我算算,”她把老花鏡往鼻梁上推了推,鏡片滑到鼻尖也顧不上扶,“以前吃中藥報銷50,現在提至80,這副調理高血壓的藥——天麻、鉤藤、杜仲,原價60塊,我自己真的才花12塊?”
窗口裡的年輕姑娘剛給前一位老人找完零,指尖還沾著點鈔機留下的油墨味。她笑著點頭,拿起藥單再核一遍:“是啊李奶奶,您看這明細,天麻15克8塊,鉤藤20克6塊,杜仲10克5塊……總價60,報銷80就是48塊,您自付12塊,一分沒錯。”她頓了頓,特意指了指藥單下方的小字,“而且您這藥是代煎的吧?這次政策連代煎費都納入報銷了,以前這10塊錢得自己掏呢。”
李奶奶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像落了兩顆星星。她把藥單折成小方塊,小心翼翼地塞進褲兜,手在外麵按了又按,仿佛那不是一張紙,而是塊沉甸甸的金子。“真好,真好啊,”她嘴裡念叨著,轉身往候診區走,聲音卻忍不住拔高,“張大姐,真的!我這藥才花12塊!比買斤排骨還便宜!”
候診區立刻炸開了鍋。住在隔壁樓的老王拎著個印著“健康生活”的布藥包,擠到李奶奶身邊,藥包上的帶子因為常年拎著而磨得發亮。“我看看你的單子,”他掏出自己的藥單對比,“我這糖尿病的藥,中西結合著吃,你瞧,中藥部分原價95,報銷80就是76,我才付19!加上西藥,一個月下來150塊都不到!”
他把藥單攤開在長椅扶手上,像展示什麼寶貝似的給圍過來的病友們看。“以前光吃西藥,一個月得300多,還總覺得燥得慌。現在按指南上說的,玉女煎配胰島素,血糖穩在6.3,藥錢還省了一半。”老王的手指在“玉女煎生地、知母)”那行字上點了點,“上周複查,醫生說我這情況,再鞏固半年就能減西藥量了——這指南真是幫咱老百姓省錢又治病!”
正說著,社區主任拿著個厚厚的統計報表從裡屋走出來,報表的邊角被手指翻得起了毛。他看見蘇懷瑾站在診室門口,趕緊迎上去,聲音裡帶著抑製不住的興奮:“懷瑾啊,你是沒瞧見這幾天的熱鬨勁兒!政策實施才一周,咱們社區站的中藥處方量比以前翻了一倍還多!”
他翻開報表給蘇懷瑾看,上麵用不同顏色的筆標著柱狀圖:“你看這紅線,是中藥處方數,以前平均每天15張,現在衝到32張了。那些以前總說‘中藥好是好,就是熬著麻煩還貴’的老夥計,現在都主動來問‘能不能開點中藥調理調理’。”
社區主任指著候診區角落裡的張大爺,老人正拿著保溫杯喝藥,褐色的藥汁在杯壁上留下掛痕。“就說張大爺,吃了三年降壓西藥,總說頭暈。前陣子加了兩周黃芪、丹參泡水,昨天見我就說‘頭清清爽爽的,比吃冰棍還舒服’,現在見人就誇‘中西醫結合真管用’。”他感慨道,“這就是政策的力量啊,能讓好東西真正被更多人用上。”
蘇懷瑾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張大爺正和旁邊的病友說笑著,手裡還拿著本卷了邊的《看懂你的體質》,書裡夾著張自己畫的舌苔對比圖。陽光透過窗欞落在老人臉上,把他眼角的皺紋都染成了金色。
她想起製定指南時,團隊裡爭論最激烈的就是“性價比”。有人說“要選效果最好的藥”,她卻堅持要在附錄裡加一頁“平價替代方案”:用桑寄生代替杜仲,價格能低一半;用栽培天麻代替野生天麻,不僅更便宜,藥效也穩定,還能避免野生資源枯竭。“好的醫療,得讓老百姓用得起,”她當時對弟子們說,“不然再好的方案,老百姓望而卻步,也是白搭。”
這時,李奶奶又湊了過來,手裡拿著剛取的藥包,褐色的藥液透過包裝袋隱隱可見。“蘇醫生,”她笑得皺紋都擠在了一起,“我尋思著,給我兒子也抓一副調理調理,他總說工作累,我看他那舌頭,跟書裡說的‘痰濕’差不多。”旁邊的老王也跟著點頭:“我也打算給我老伴帶點陳皮茯苓,讓她照著書上的法子煮粥喝。”
蘇懷瑾看著老人們拿著藥單笑盈盈地離開,有的互相叮囑著“代煎的藥記得放涼再喝”,有的盤算著“省下的錢能給孫子買本輔導書”,心裡忽然湧起一股暖流。政策的傾斜像一陣及時雨,讓指南裡的智慧真正落到了實處,滲進了尋常百姓的柴米油鹽裡。
診室裡飄來淡淡的藥香,混合著老人們的談笑聲,在陽光裡釀成一種特彆的味道——那是希望的味道,是中醫走進生活最生動的模樣。
喜歡岐黃手記請大家收藏:()岐黃手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