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陽光透過社區活動中心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長長的光斑。阿凱正俯身在桌前,給社區的張老伯製定“秋季體質調理計劃”。他手裡轉著一支鉛筆,筆尖在表格上輕輕點著,表格裡詳細寫著“痰濕體質”的判定依據,下麵是建議的食譜“陳皮茯苓粥”和運動方案“每周三次八段錦,每次20分鐘”。
張老伯坐在對麵的藤椅上,手裡捧著個保溫杯,看著阿凱認真的樣子,忍不住誇道:“阿凱啊,你這調理計劃做得比醫院的醫生還細致,連我早上起來痰多,都給寫進去了。”
“老伯您放心,這都是按蘇醫生教的來的。”阿凱抬頭笑了笑,露出兩顆小虎牙,“秋季燥邪盛,痰濕體質的人更要注意健脾祛濕,不然冬天容易犯咳喘。”他說著,拿起桌上的平板電腦,想給張老伯看看八段錦的分解視頻。
屏幕剛亮起,就彈出一封新郵件提示,發件人是“國家衛健委辦公廳”。阿凱心裡一動,最近一直傳要出台關於中醫健康管理的新政策,難道……他趕緊點開郵件,標題赫然寫著——“關於發布‘中醫健康管理師’國家職業標準的通知”。
那行字像顆小太陽,瞬間照亮了整個屏幕,也照亮了阿凱的眼睛。他的手指有些顫抖地滑動屏幕,逐字逐句地讀著:“……經研究,現確定‘中醫健康管理師’為新職業,製定並發布《中醫健康管理師國家職業標準試行)》,自發布之日起施行。首批考核工作由仁濟堂中西醫結合研究院團隊主導實施……”
“瑾姐!瑾姐!”阿凱幾乎是從椅子上彈了起來,手裡緊緊攥著平板電腦,顧不上跟張老伯道彆,就一陣風似的往蘇懷瑾的辦公室跑。走廊裡的腳步聲又急又響,引得路過的護士都探頭看。
蘇懷瑾正在整理基層健康管理案例,聽到急促的敲門聲,還沒來得及應聲,門就被推開了。阿凱氣喘籲籲地站在門口,臉頰因為奔跑而漲得通紅,眼睛亮得像藏了星星。
“瑾姐,您看!您快看這個!”他把平板電腦舉到蘇懷瑾麵前,聲音因為激動而帶著明顯的顫音,“‘中醫健康管理師’!國家職業標準批下來了!首批考核由我們仁濟堂團隊主導!”
蘇懷瑾放下手裡的文件,接過平板電腦,仔細看著郵件內容。她的手指輕輕撫過屏幕上“職業定義”那一行:“運用中醫理論,為個體或群體提供體質辨識、健康乾預、養生指導……”看著看著,嘴角慢慢揚起一抹欣慰的笑容。
“太好了。”她輕聲說,眼裡也泛起了水光。這幾年的努力,從編寫指南到培訓基層醫生,從推廣體質調理到推動政策傾斜,不就是為了讓中醫的健康理念能被更多人掌握,能真正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嗎?現在,這個職業有了國家標準,意味著更多人可以係統地學習、規範地從業,這是多大的進步啊。
“您看您看,”阿凱還在興奮地指著屏幕,“這不就是您一直教我們的‘調體質比治病重要’嗎?現在這成了新職業,有章可循了!以後我們就能名正言順地幫大家調理身體,少生病、不生病!”
首批學員的招募異常順利,報名的人遠超預期。最終篩選出的50名學員裡,有一半是蘇懷瑾帶出來的弟子,另一半則是來自各地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骨乾,還有幾位是對中醫抱有濃厚興趣的營養師和健身教練。
培訓課設在河坊街社區活動中心的大教室裡,黑板上用彩色粉筆寫著“中醫健康管理師首期培訓班”,下麵畫著簡單的體質辨識流程圖。
小棠負責教“快速體質辨識”,她站在講台上,手裡拿著一張放大的舌苔照片,照片上的舌苔厚膩,邊緣還帶著齒痕。“大家看,這是典型的痰濕體質舌苔,”她聲音清亮,語速不快不慢,“我們在社區做健康管理,不用那麼複雜,記住三個要點:看舌苔厚膩)、問大便是不是黏馬桶)、摸肚子是不是軟而脹),三個裡麵占了兩個,基本就能定了。”
她邊說邊在黑板上畫了三個簡筆畫圖標:一個厚厚的舌頭,一個黏在馬桶上的便便,一個脹鼓鼓的肚子,引得學員們都笑了起來。“記不住文字就記圖標,”小棠笑著說,“我們的目的是快速準確地判斷,好給出調理方案。”
阿凱則分享“社區老人運動處方設計”。他特意帶了個小黑板,上麵畫著八段錦的分解動作。“比如這個‘兩手攀足固腎腰’,”他指著其中一個動作,“很多老人膝蓋不好,彎腰會疼,我們就不能讓他們真的往下彎腰,得改成‘手臂下劃’,膝蓋微屈,同樣能達到拉伸腰背的效果,還安全。”他邊說邊做示範,動作標準又輕柔,“健康管理,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
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學員們不時舉手提問。有個曾經做過營養師的學員舉手:“阿凱老師,小棠老師,我想問一下,這中醫健康管理師,和我們營養師有啥區彆啊?不都是建議吃什麼、怎麼運動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個問題問出了不少人的心聲,大家都豎起耳朵聽。蘇懷瑾正好來巡課,聽到這個問題,笑著走上講台。她手裡轉著一個曬乾的陳皮,那陳皮色澤暗紅,紋理清晰。
“這是個好問題。”蘇懷瑾笑著說,“打個比方,營養師可能會告訴你‘少吃甜的’,因為甜食熱量高,容易胖。但我們中醫健康管理師會多問一句‘你為什麼總想吃甜的?’”
她舉起手裡的陳皮:“很多時候,想吃甜是因為脾虛。脾主運化,脾虛了,運化不動水穀精微,身體就會發出信號,渴望甜味來補充能量。這時候,我們不會隻是簡單地說‘彆吃’,而是會幫他調理脾虛——比如教他按揉足三裡,再建議他喝山藥粥,慢慢把脾補起來。脾功能好了,對甜味的渴望自然就少了。”
她頓了頓,總結道:“一個是‘堵’,告訴你不能做什麼;一個是‘疏’,幫你找到根源,解決問題。這就是最大的區彆。”
學員們恍然大悟,紛紛點頭,在筆記本上飛快地記錄著。
一個月的培訓很快結束,考核那天,阿凱走進考場時,心裡平靜又篤定。他想起三年前剛跟著蘇懷瑾學習時,連最基本的舌診都搞不清楚,現在卻能獨立完成一套完整的體質調理方案了。
考核通過的消息傳來,阿凱第一個拿到了燙金的證書。證書上印著“中醫健康管理師高級)”,蓋著國家衛健委的紅章,沉甸甸的。
他回到宿舍,小心翼翼地把證書放在桌上,旁邊擺著他記了整整三年的《體質調理筆記》。那本筆記的封麵已經磨破了邊角,裡麵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字,還有各種手繪的舌苔圖、穴位圖,有些地方還沾著淡淡的藥香。
阿凱拿出手機,對著證書和筆記拍了張照片,發了條朋友圈。配文寫著:“從學徒到健康管理師,這條路,瑾姐帶我們走了三年。以後,要幫更多人調好體質,少生病。”
發完朋友圈,他拿起那本筆記,輕輕摩挲著磨破的封麵,仿佛看到了自己這三年來走過的路——在社區站跟著蘇懷瑾學習,在鄉鎮衛生院實踐,在培訓課上認真記錄……這條路,辛苦卻充實。
窗外的陽光正好,透過窗戶照在證書上,金色的字閃閃發光,也照亮了阿凱眼裡對未來的憧憬。他知道,這隻是一個新的開始,接下來,還有更多的人等著他去幫助,還有更長的路要走。但他不怕,因為他身後有仁濟堂,有蘇懷瑾,有一群誌同道合的夥伴,更有這份能幫人健康的事業。
喜歡岐黃手記請大家收藏:()岐黃手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