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意外的是,顧胤的腳步並沒有絲毫停歇。
順著他前行的方向看過去,就看見顧胤徑直走進了麵試的房間。
屋內的兩人先是一怔,神色雖然看起來平靜,但目光卻意味深長。
張嶽捕捉到了林安博眼中一閃而過的了然,對於顧胤此行的目的,林安博顯然心知肚明。
然而,傅雷和他一樣,卻對此一無所知。
他微微低頭,輕聲向傅雷詢問道:“你說,他來做什麼的?”
“是來試鏡,還是來麵試我們?”張嶽半開玩笑地問道。
傅雷沒有直麵回答,隻是淡淡地開口:“麵試,好像要開始了。”
張嶽笑笑,莫名湧起一股異樣的感覺。
難怪之前沒有聽說《謎底》的男主角有試鏡的消息。
不過,以顧胤如今的票房號召力,他所到手的角色,確實不需要再經過試鏡的環節。
娛樂圈,是一個很現實的地方。
很多時候,在大項目的風聲還沒有傳開時,就已經確定了主要角色。
顧胤,如今無疑是影壇上的風雲人物,自然會成為各大投資方競相爭搶的對象。
十七歲剛踏入娛樂圈,首部作品便是大熒幕之作。
年少成名,也沒有傳出恃才傲物的名聲。
從他接演的第一部電影開始,他就展現出了遠超新人的成熟度與演技。
事實也是如此,一年之內,橫掃了國內外眾多新人獎獎杯。
而在他的第二部電影《沉沒之地》中,他飾演了那個逃離黑暗陰謀世界的林黎,這一角色更是直接助力他奪得了華表獎影帝的桂冠,從此星途一片坦蕩。
四年時光,他的人氣也沒有絲毫減弱。
今年,憑借一部喜劇元素的影片,摘得了金雞獎影帝的殊榮,前途更是一片光明。
顧胤,是那種天賦與實力並存,且能爆發性呈現的演員類型。
相較之下,他們進入娛樂圈的時間也都不短了。
作為資曆更深、出道更早,且已經步入轉型期的他們,在作品成就上,卻顯得有些相形見絀。
是他們缺乏資源嗎?
其實不是,出道那麼多年,他們都有一定的資源。
電影圈向來排外,許多導演都傾向於選擇自己熟悉,喜歡固定認知框架下的演員。
如此一來,他們至少已經比大多數藝人要好上許多了。
當然,穩定的戲約隻能反映出他們在市場上的認可度,也隻能說明製片方或者導演對於他們的演技、觀眾緣有一定的信任。
但要說“成功”,卻還相距甚遠。
以他自己為例,他作為童星出道,從早期的《圓夢》、《風起雲湧》,到後來的《他怎麼來了》、《異人》等商業片,都有他的身影。
雖說是近年才開始嘗試向青年演員轉型,但他的發展路徑卻一直顯得有些局限性。
儘管他一部部作品穩紮穩打,還是沒有擺脫童星的標簽。他還是缺乏代表作品。
至於傅雷和林安博,情況也是如此,他們都缺乏足以出圈的代表作。
先說傅雷,他科班出身,演技方麵確實獲得了業內的廣泛認可。
然而,在作品選擇上,他過於偏向小眾領域。
他所參演的多數作品,要麼是文藝片,這類影片受眾範圍較窄,注重藝術表達和深度內涵,但難以在大眾市場中掀起廣泛討論。
要麼就是擔任配角,儘管現在他已經開始嘗試反派角色,試圖突破以往的形象,但目前大眾對他的認知度依舊十分有限,在競爭激烈的演藝圈中,還沒有真正打響自己的名號。
再看林安博,同樣麵臨著類似的困境。
雖然他在多部作品中擔任男主角,但這些作品大多集中在青春題材領域。
青春題材的受眾群體相對年輕化,主要吸引的是處於青春階段或者對青春懷有美好回憶的觀眾。
他轉型的作品《奪冠》,雖然獲得了一定的好評,但戲份實在有限。
而且所飾演的角色類型較為單一,缺乏複雜性和反差感,難以給觀眾留下深刻的記憶點。
這就導致他也很難突破年齡層的壁壘,引發更廣泛群體的討論。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至今都沒有參演過高投資的商業大片,在商業資源方麵可以說是相當稀缺,這無疑進一步限製了他在演藝道路上的發展。
目前來看,貝爾這個角色對於傅雷和林安博他們而言,都是一個很好的機遇。
電影有顧胤這位高流量演員主導,他所具備的強大影響力和話題度,會為電影帶來極高的關注度。
而貝爾這種反派的複雜角色,本會因為電影的熱度,就反差感這一塊引發觀眾的討論和關注。
在演藝圈想要一直保持紅火的狀態,就必須要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
與顧胤合作雖然不是唯一能夠出圈的路徑,但這個合作絕對是一個捷徑。
所以,當這次有同劇組合作的機會擺在麵前時,他們自然都不會輕易放過。
顧胤如果真的是內定的男主,那麼這對於其他人來說,不正是一個絕佳的好機會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