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玉皇大帝張興東感悟曲苑雜談是中華藝術的瑰寶_玉皇大帝轉世之長生訣續!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玉皇大帝轉世之長生訣續! > 第425章 玉皇大帝張興東感悟曲苑雜談是中華藝術的瑰寶

第425章 玉皇大帝張興東感悟曲苑雜談是中華藝術的瑰寶(1 / 1)

天庭曲苑記

紫霄宮的玉笙吹得有些倦怠,玉皇大帝張興東指尖敲著龍椅扶手,聽著殿外瑤池仙樂的靡靡之音,忽然覺得耳根發悶。案頭的《三界藝苑錄》上,“天庭樂舞千年來未有新聲,眾仙聽之欲睡”的批注,是他昨夜親筆所書。

“陛下,”太白金星捧著拂塵打了個哈欠,“這《霓裳羽衣曲》已奏了三千年,老臣閉著眼都能數出鼓點。倒是凡間傳來的‘相聲’‘評書’,聽著提神,上次托塔李天王偷偷用乾坤鏡聽,笑得寶塔都差點掉下來。”

張興東望向殿外,雲海中飄來一縷若有若無的弦音,不是仙樂的空靈,卻帶著鮮活的煙火氣。他想起昨日在乾坤鏡中所見:凡間的茶館裡,穿長衫的先生站在台上說書,眉飛色舞間引得滿堂喝彩;巷子口的戲台前,小醜翻著跟頭逗得孩童拍手,老人捋著胡須哼著梆子調,那熱鬨勁兒,比天庭的蟠桃宴還鮮活。

“朕要去凡間看看。”他周身的帝氣悄然收斂,化作一身青布長衫,腰間的玉佩換成了個裝著碎銀的錢袋,“看看那些‘曲苑雜談’,究竟有何魔力。”

太白金星急道:“陛下三思!仙家當賞雅樂,怎能聽市井俚俗?那些插科打諢的玩意兒,會汙了陛下的龍耳!”

“若雅樂隻剩沉悶,俚俗裡倒有真趣,那這‘雅俗’之分,怕是該顛倒過來了。”張興東掂了掂錢袋,“就說朕閉關悟‘樂魂’,一應事務由你暫代。”

話音未落,他已化作一道清風墜向凡間,落在京城的“聚賢茶社”門口。

茶社裡人聲鼎沸,八仙桌旁坐滿了茶客,嗑瓜子的、喝茶的、搭話的,鬨而不亂。台上掛著“曲苑雜談”的匾額,一個穿藍布褂的老先生正彈著三弦,旁邊的姑娘打著快板,唱的是《武鬆打虎》,吐字清脆,節奏明快,說到武鬆舉棍時,滿堂的茶客都跟著攥緊了拳頭。

“這位先生麵生得很,是來聽書的?”一個穿月白布裙的姑娘端著茶盤走過,鬢邊彆著朵茉莉花,笑起來眼睛彎成了月牙。她胸前的木牌寫著“王曉曉茶社掌班”,手裡的銅壺嘴能彎出個漂亮的弧度,往茶碗裡續水時一滴不灑。

“路過此地,聽聞貴社熱鬨,特來湊個趣。”張興東目光落在台上,“姑娘這茶社,唱的都是些‘俗曲’?”

“俗曲裡藏著真性情呢。”王曉曉給他沏了杯茉莉花茶,“您看那唱快板的,是我師父,他把《論語》編成了快板,孩子們跟著唱就背下來了;後麵要說相聲的兩位先生,能把‘二十四節氣’說得跟笑話似的,聽著樂嗬,還長學問。”

正說著,台上換了兩個人,穿著長衫,一胖一瘦,對著作揖:“今天給大夥說段《五行詩》,說的是金木水火土……”胖的剛開口,瘦的就插科打諢:“您可彆往溝裡帶我,上次說‘土’,您愣是把‘土豆’說成了‘王母娘娘的瑤池仙芋’。”台下哄堂大笑,連角落裡打盹的老頭都醒了,拍著桌子笑。

張興東也忍不住笑了。這相聲沒有仙樂的華麗,卻像鄰家大哥聊天,親切自然,那些藏在玩笑裡的道理,比天庭的戒律聽得入耳多了。他忽然想起天庭的講經台——每次太上老君講《道德經》,眾仙不是打盹就是走神,哪有這般聚精會神?

“姑娘覺得,這些‘雜談’,比那些正經的詩詞歌賦差嗎?”他忍不住問道。

“各有各的妙處。”王曉曉指著台上,“詩詞歌賦是陽春白雪,得靜下心品;曲苑雜談是下裡巴人,能湊著熱鬨聽。就像吃飯,既要有山珍海味,也得有窩頭鹹菜,少了哪樣都不香。您看這茶館裡,有讀書人,有拉車的,有老太太,都能在這兒找到樂子,這就是它的好。”

她指著牆上的“節目單”:“您看,有評書、相聲、快板、大鼓,還有獨角戲、皮影戲,這些都是‘曲苑雜談’,老輩人傳下來的寶貝。以前兵荒馬亂的年月,說書先生走南闖北,把英雄好漢的故事傳遍四方,老百姓聽著有勁兒,就不容易被欺負;現在太平年月,聽著樂嗬,日子過得更有滋味。”

正說著,台下忽然起了點小爭執。兩個茶客為“武鬆打虎該不該用哨棒”吵了起來,眼看就要動氣,台上的說書先生忽然把醒木一拍:“各位看官,這武鬆用不用哨棒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打虎的膽氣!咱老百姓過日子,不就圖個有膽氣、有盼頭嗎?”

爭執的茶客愣了愣,隨即笑了,互相倒了杯茶,和好了。張興東看著這一幕,忽然想起天庭的瑤池宴——仙卿們為了“誰的座次更靠前”就能爭執半天,哪有這般一笑泯恩仇的豁達?這曲苑雜談裡,藏著的何止是樂子,還有世道人心的道理。

“老先生也是懂行的?”王曉曉見他聽得入神,遞過一盤瓜子,“看您的樣子,不像尋常聽客。”

“略懂些音律,隻是聽的多是雅樂。”張興東剝著瓜子,“我們那裡的樂舞,規矩多,講究多,就是……少了點人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那可得聽聽我們這些‘雜談’。”王曉曉眼睛亮了起來,“我爺爺說,這些玩意兒最接地氣,能把天上的道理說到地上,把書上的故事講到人心裡。就像那皮影戲,幾塊驢皮,幾根竹棍,能演《封神榜》,也能演街坊鄰居的小事,大人小孩都愛看——藝術不就是讓人看懂、喜歡看嗎?”

她引著張興東到後台,那裡擺著各式各樣的道具:快板、醒木、皮影、鑼鼓,角落裡還有個老先生在給木偶上色,塗的是“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戲碼。“您看,這些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看著雜,其實都連著中華文化的根。相聲裡有《詩經》的比興,評書中有《史記》的風骨,快板裡有民間的智慧,合在一起,就是活生生的中華藝術。”

張興東望著這些簡陋卻鮮活的道具,忽然明白,為何凡間稱“曲苑雜談是瑰寶”——它們不是束之高閣的古董,而是活在百姓生活裡的藝術;不是少數人的消遣,而是能讓所有人共享的快樂。就像這聚賢茶社,三教九流在此彙聚,為一段相聲鼓掌,為一段評書喝彩,在笑聲中拉近了距離,這才是藝術最本真的模樣。

“姑娘可知,你這茶社裡的‘雜談’,能讓天庭都鮮活起來?”他周身忽然泛起金光,青布長衫化作龍袍,錢袋裡的碎銀在光芒中化作萬千音符,“朕乃玉皇大帝張興東,多謝姑娘點化。”

王曉曉驚得手裡的茶盤差點落地,連忙行禮:“民女不知陛下駕臨,死罪死罪。”

“起來吧。”張興東抬手虛扶,“你這‘曲苑雜談’,比天庭的仙樂更能滋養人心。朕要回天庭了,若姑娘不嫌棄,可願隨朕前往,助天庭興‘雜談’之藝?”

王曉曉愣住了,隨即眼睛裡迸發出驚喜的光:“真的可以嗎?我還想在天庭開個‘三界茶社’,讓太上老君學說相聲,讓嫦娥仙子唱大鼓,讓孫悟空和豬八戒說段《三打白骨精》的對口快板——藝術不分仙凡,能讓人樂嗬,就是好東西!”

張興東朗聲大笑:“準了!朕封你為‘三界曲苑總管’,調天庭樂師、凡間藝人聽你差遣,朕還要下旨:凡能引人向善、予人歡樂之藝,無論雅俗,皆可在天庭展演,讓‘曲苑雜談’香飄三界!”

金光閃過,張興東攜著王曉曉化作一道流光飛向天庭。聚賢茶社的茶客們隻看到茶社上空升起一道七彩祥雲,祥雲裡飄下無數音符,落在每個人的舌尖,連喝的茶水都帶著清甜的笑意,聽過的段子記了一輩子,想起時還忍不住笑出聲。

紫霄宮內,張興東端坐龍椅,王曉曉則站在丹陛之下,麵對著滿朝仙卿。她手裡拿著“三界曲苑節目單”,正給眾神講解:“……今日首演,是太上老君和太白金星的相聲《煉丹趣事》,後麵有土地神的快板《五穀豐登》,還有嫦娥仙子的評劇《廣寒宮夜話》……”

眾神麵麵相覷,卻見孫悟空第一個蹦出來:“俺老孫要跟豬八戒說段《真假美猴王》,保證逗樂大夥!”

自此,天庭變了模樣。南天門旁建起了“三界曲苑”,每日裡弦歌不斷,笑語喧天。太上老君學說相聲,把煉丹的火候說成“蒸包子的學問”,逗得眾仙前仰後合;托塔李天王打快板,把練兵的訣竅編成“數來寶”,小仙童們跟著唱就記住了;就連最嚴肅的閻羅王,都學會了用評書講“輪回故事”,嚇得小鬼們不敢作惡,聽得卻津津有味。

張興東常去曲苑聽書,看著仙卿們為一段相聲鼓掌,為一段評書落淚,看著凡間的藝人與神仙同台演出,看著藝術在三界間流淌。他想起那本《三界藝苑錄》,如今上麵的“沉悶”“僵化”字樣已被“鮮活”“熱鬨”取代,三界的生靈因為有了這些“雜談”,日子過得比以前有滋味多了。

這日,王曉曉捧著“三界曲苑百戲圖”來見:“陛下您看,我們把凡間的皮影、木偶、雜技都請到天庭了,連西天的如來佛祖,都要來看明天的《西遊記》評書專場呢!”

張興東看著圖上熱鬨的景象,忽然明白,所謂“瑰寶”,不在於有多高雅、多精致,而在於能紮根生活、滋養人心。曲苑雜談就像散落在民間的珍珠,看似不起眼,串起來卻能照亮中華文化的長河;它們是雅俗共賞的橋梁,能讓聖人的道理走進市井,讓百姓的智慧登上大雅之堂。

而那座矗立在南天門的“三界曲苑”,在往後的億萬年裡,一直是天庭最熱鬨的地方。門口的石碑上,張興東親筆題下的“曲苑藏真趣,雜談見人心”十個字,在日月照耀下熠熠生輝,見證著仙凡攜手,用笑聲連接天地,用藝術滋養三界——這,才是中華藝術最動人的瑰寶,也是天地間最生生不息的快樂。

喜歡玉皇大帝轉世之長生訣續!請大家收藏:()玉皇大帝轉世之長生訣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性轉:這個修仙界的男人不對勁 洪水末世,女鄰居上門借糧 惡毒男配都在我的修羅場 七寶台上會相逢 西遊:魂穿悟空!開局怒撕緊箍咒 我在廢土做局資本 校花很高冷?明明很熱情 重返80:寵妻從跑山撿貨養家開始 盜墓:諦聽開道冥府路 重回七零:跟著小白臉爸進城吃軟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