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東海龍王敖廣急匆匆趕來,手裡捧著塊刻滿裂痕的石碑:"陛下,海神祠的《鎮海賦》裂開了,如今海嘯頻發,漁民們都不敢出海了!"
那石碑上刻著的是上古神人為鎮壓海嘯寫的賦,字跡蒼勁卻帶著股冰冷的威嚴。張興東看著裂痕,忽然對杜甫道:"子美,你試試寫篇新的《鎮海賦》。"
杜甫一愣,隨即搖頭:"臣隻是凡間詩人,怎敢妄寫鎮海神賦?"
"你寫過"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張興東指著東海的方向,"那些在海嘯裡掙紮的漁民,不就是你牽掛的寒士?"
杜甫望著波濤洶湧的海麵,想起自己在凡間見過的洪澇,提筆蘸起東海的海水,在石碑背麵寫道:"海若有情應識我,魚蝦亦懂護民船"。他的字不如上古神人的蒼勁,卻帶著股悲憫的暖意,落在石碑上時,那些裂痕竟慢慢合攏了。
更神奇的是,東海的巨浪漸漸平息,海水變得清澈見底,連最凶猛的鯊魚都溫順地遊過漁船,仿佛聽懂了詩裡的善意。敖廣捧著石碑,看著那些帶著溫度的字跡,喃喃道:"原來賦文的力量,不在威嚴,在體恤。"
消息傳到西天,如來佛祖派迦葉尊者送來一卷《金剛經》,說"詩賦雖好,終是外道"。張興東卻讓李白在經卷旁題了首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字跡灑脫不羈,竟讓經卷散發出從未有過的生機。
迦葉尊者回去後,如來佛祖看著那首詩,笑道:"張興東懂了,真正的佛法,不在經文,在人心。就像好詩不在格律,在真情。"
四、詞話三界
秋分時,凡間的文人要祭月,張興東便在天庭設了"中秋詞會"。他讓人搬來凡間的桂花酒,擺上月餅,連太上老君都被拉來湊熱鬨,手裡還拿著本剛學的《宋詞選》。
李清照填了首《水調歌頭》,寫的是"仙凡同此夜,千裡共清輝",唱到動情處,廣寒宮的桂樹落下萬千花瓣,在空中拚出"團圓"二字。張興東擊節叫好,取過玉笛吹起凡間的調子,笛聲裡混著他自己填的詞:"三界本一家,何分仙與凡?"
嫦娥在月宮裡聽到,竟提著桂花酒翩然降臨。她走到詞會中央,望著張興東輕聲道:"陛下的詞裡,有我等了千年的團圓。"原來她的魂魄被廣寒宮束縛,是張興東詞裡的情意暫時解開了禁製。
李白趁著酒興,揮毫寫下"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寫完便要駕雲去摘月亮,嚇得眾仙慌忙阻攔。張興東卻笑著說:"讓他去,月亮本就是給人看的,摘下來又何妨?"
誰知李白剛飛到月邊,卻突然停住了。他望著月宮裡搗藥的玉兔,想起凡間的故鄉,轉身寫下"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字跡裡帶著濃濃的鄉愁。張興東看著那行字,忽然讓人取來紙筆,寫下自己在凡間時的記憶:"泗水亭邊月,猶照故人情",墨跡落下時,凡間泗水的百姓都做起了同樣的夢,夢見當年那個幫他們治水的亭長。
陶淵明看著這一切,忽然對張興東說:"陛下可知,詩賦最大的魔力是什麼?"不等玉帝回答,他便續道,"是能讓不同的人,在同一個字裡找到自己的故事。"
張興東深有感觸。他想起自己剛登帝位時,看天庭的詩賦隻覺得晦澀難懂,可自從與這些凡間詩人相處,才明白好的詩詞歌賦從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像山間的清泉,能流進每個人的心裡。
五、文脈永續
當詩人們的魂魄終將返回凡間時,張興東在南天門設宴送彆。李白抱著酒壇,醉醺醺地說:"玉帝,若有來生,臣還來天庭與你對詩!"
"不必等來生。"張興東取出五顆文心珠,分彆遞給五位詩人,"這珠子能記下你們的詩,凡有真心之人誦讀,你們的魂魄便能在三界遊曆。"他指著凡間的方向,"你看那學堂裡的孩童,正在背"床前明月光",你的詩已經活在他們心裡了。"
杜甫望著凡間的炊煙,輕聲道:"但願臣的詩能讓後來人記得,百姓的疾苦比什麼都重要。"他的文心珠在空中化作隻白鳥,飛向戰亂之地,那裡的士兵聽到"國破山河在"的詩句,紛紛放下了武器。
李清照將文心珠拋向雲海,珠子化作萬千書簡,落在凡間的女子手中。那些原本隻能學女紅的姑娘,突然能讀懂詩詞了,眼裡都閃著光。
張興東站在南天門,看著詩人們的魂魄漸漸融入凡間的文脈,忽然對身邊的眾仙說:"今日起,天庭的典籍裡,不僅要記仙法,還要記凡間的詩賦。因為這些文字裡藏著三界最珍貴的東西——真心。"
千年後,有凡間的書生夜讀《全唐詩》,忽然看見書頁上有淡淡的金光。他湊近一看,發現"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旁邊,多了行小字:"此句甚好,朕曾親見天河落瀑",字跡蒼勁,帶著股說不出的暖意。
而在三十三天外的淩霄殿,張興東正對著水鏡,看凡間的孩童背誦"鋤禾日當午"。他拿起玉筆,在新的詩卷上寫下:"三界皆入詩,一字一真情",筆尖落下時,瑤池的荷花突然盛開,每片花瓣上都寫著一句詩,隨風飄向凡間,落在每個愛詩的人心裡。
從此,三界的人們都知道,天庭有位懂詩詞的玉帝。他的天威不在雷霆,而在那些流淌在時光裡的詩句;他的功德不在修仙,而在讓每個生靈都能在文字裡找到自己的真心。這或許就是詩詞歌賦最神奇的力量——能讓高高在上的神明,永遠記得凡間的溫度。
喜歡玉皇大帝轉世之長生訣續!請大家收藏:()玉皇大帝轉世之長生訣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