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大帝張興東:封神演義的傳說》
一、碧遊宮的請柬
紫霄宮的晨鐘剛響過三遍,張興東便在案幾上發現了那封請柬。玉箋泛著幽藍的光,邊角繡著玄奧的雲紋,展開時竟有海潮般的仙音滾出——“謹邀三界共主,赴碧遊宮觀萬仙朝賀”。落款處是枚青黑色的印鑒,形如龜甲,隱約可見“通天教主”四字。
“陛下,這請柬……”太白金星撚著胡須,眉頭擰成個疙瘩,“通天教主閉門三千年,此刻邀您赴會,怕是不簡單。”
張興東指尖劃過玉箋,三百年前的記憶忽然翻湧上來。那時他還叫張百忍,在洪澤湖畔守著神話樹,曾見樹上的薑子牙對著幅封神榜歎息,說截教與闡教的恩怨,遲早要掀起三界浩劫。
“去看看。”他將請柬折起,龍袍下擺掃過案幾上的星圖,圖上代表西岐的那顆星正亮得灼眼,“封神之戰要開始了,躲不過的。”
碧遊宮在東海之濱的蓬萊仙島,宮牆由水玉砌成,倒映著萬頃碧波。張興東踏雲而至時,正見數千名截教弟子列陣相迎,個個披發仗劍,眉宇間帶著桀驁的戾氣。通天教主坐在九龍寶座上,玄色道袍上繡著日月星辰,見他進來,隻是微微頷首:“玉帝倒是稀客。”
“教主三千年不現世,今日邀朕前來,總不是為了看萬仙朝賀吧?”張興東在客座坐下,目光掃過殿中懸掛的幡旗——那幡上繡著無數猙獰麵孔,細看竟都是些披鱗帶角的精怪。
通天教主忽然笑了,笑聲震得殿頂的寶珠叮當作響:“聽聞闡教那群偽君子,要借商周之戰封神?玉帝覺得,我截教門下的弟子,難道就不配位列仙班?”
張興東心中一凜。他想起神話樹上的情景:元始天尊座下的十二金仙總愛聚在枝椏高處,對著截教的生靈指指點點;而那些修煉有成的妖仙,比如長著九尾的狐狸、吐著信子的蛇,都縮在樹底最陰暗的地方。
“封神榜乃三教共議,論的是功德,不是出身。”他端起茶杯,茶水映出自己平靜的臉,“就像洪澤湖的魚蝦,修行得道者,亦可成龍。”
通天教主眼中閃過絲厲色,袍袖猛地一揮,殿外忽然卷起黑風,風中傳來無數哀嚎。張興東凝神細看,竟見黑風裡裹著些殘肢斷臂,都是些闡教弟子的模樣。
“這是昨日昆侖山下的‘賀禮’。”通天教主聲音冰冷,“闡教門人殺我弟子,還敢說論功德?玉帝若不主持公道,休怪我掀了這三界秩序!”
張興東放下茶杯,茶水在杯中晃出漣漪,恍惚化作封神台的輪廓。他忽然明白,這場浩劫的根源,從來不是商周之爭,而是仙門之間的傲慢與偏見。
二、封神台的裂痕
回到天庭三日,西岐便傳來急報:薑子牙在岐山築起封神台,榜首赫然寫著“柏鑒”二字——那是軒轅黃帝時的總兵,戰死後魂魄遊蕩於北海,被薑子牙封為“三界首領八部三百六十五位清福正神”。
“闡教這是要逼截教動手。”赤腳大仙闖進淩霄寶殿,草鞋上還沾著西岐的泥土,“我親眼見通天教主在界牌關擺了誅仙陣,陣中四口寶劍,專傷仙人元神!”
張興東走到南天門,望著人間方向的滾滾黑氣。神話樹的枝椏正劇烈搖晃,樹上的生靈分成兩派:楊戩、哪吒等闡教弟子站在東側,個個披甲持械;而那些長著獸耳、拖著長尾的截教仙者縮在西側,眼中滿是惶恐。
“陛下,不如派天兵天將鎮壓?”托塔李天王上前一步,手中寶塔發出金光,“誅仙陣雖凶,我等合力,定能破陣!”
“破了陣,殺了通天教主,然後呢?”張興東反問,“截教有萬仙,殺得完嗎?”
他忽然想起洪澤湖畔的黑魚精。當年若不是二郎神出手,那妖物不知要殘害多少生靈,可究其根源,卻是百姓忘了按時供奉,才讓它墮入魔道。如今的截教與闡教,不就像那被遺忘的祭品與憤怒的精怪?
“傳朕旨意。”張興東轉身,龍袍在風中獵獵作響,“命雷震子攜雷部正神,守在誅仙陣外,隻攔廝殺,不助任何一方。”
可事情的發展遠超他的預料。十日後,闡教十二金仙破了誅仙陣,通天教主怒而擺下萬仙陣,將截教弟子儘數投入其中。一時間,三界哀鴻遍野,不少修行千年的精怪被打回原形,魂魄散入輪回,連神話樹上的枝椏都斷了數根。
最讓張興東心驚的是,他在樹底發現了具小小的狐屍——那是蘇妲己的真形。她本是女媧娘娘派去禍亂商紂的,卻在摘星樓被薑子牙斬首,魂魄飄回神話樹時,隻剩下點微弱的靈光。
“她不過是枚棋子。”老道不知何時站在身後,青牛啃著地上的落葉,“就像那些截教弟子,成了闡教封神的墊腳石。”
張興東撿起狐屍,指尖傳來刺骨的寒意。他忽然明白,封神榜不是功德簿,而是張清算名單,清算的是仙門間的舊怨,犧牲的卻是無數無辜的生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三、洪澤湖的霞光
萬仙陣破那日,通天教主被元始天尊與老子聯手鎮壓在紫霄宮下。截教弟子死的死,逃的逃,連那些隱於深山的精怪,都被闡教門人搜出來斬草除根。
薑子牙帶著封神榜上天時,淩霄寶殿的梁柱都在震顫。那張黃絹上的名字越來越多,金光卻越來越冷,像無數把懸在三界頭頂的利劍。
“啟稟玉帝,封神大業已成,請您加蓋玉印,以定三界秩序。”薑子牙跪在丹陛之下,花白的胡須上還沾著血跡。
張興東看著封神榜,忽然想起神話樹上枯萎的枝椏,想起蘇妲己消散的靈光,想起碧遊宮裡那些桀驁卻無辜的弟子。他緩緩搖頭:“這榜,朕不能蓋。”
滿殿嘩然。薑子牙猛地抬頭,眼中滿是難以置信:“陛下!此戰犧牲無數,難道您要讓他們白白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