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歌中唱道:“正月立春與雨水,二月驚蟄及春分。三月清明連穀雨,四月立夏小滿臨。五月芒種和夏至,六月小暑大暑跟。七月立秋兼處暑,八月白露秋分緊。九月寒露並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尋。冬月大雪冬至到,臘月小寒大寒儘。”
萬育吾說:“節氣分為‘節’與‘中氣’,春天有‘春分’、秋天有‘秋分’,卻不稱‘春至’‘秋至’;夏天有‘夏至’、冬天有‘冬至’,卻不稱‘夏分’‘冬分’。
從雨水、驚蟄以下,各有名稱,必然有其命名的依據。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四季的起始節氣。
當醜月結束、寅月開始時,稱為‘節’節氣)。
每月的中點,稱為‘中’中氣)。
‘二分’春分、秋分),是指陰陽之氣各占一半的時刻。‘二至’夏至、冬至)的‘至’有兩層含義:從子月到巳月為六陽時,從午月到亥月為六陰時,‘至’表示介於巳午夏至)或亥子冬至)之間的極致狀態。
冬至時亥月陰氣達到極點,所以稱為‘子’子有‘止’義,陽氣在此開始萌生,故也稱‘至’)。
夏至時巳月陽氣達到極點,所以稱為‘午’午有‘仵’義,陰氣在此開始萌生,故也稱‘至’)。
從秋分開始河水漸乾,立冬後水開始結冰,冬至時泉水湧動,大寒時水澤深處結堅冰。
‘雨水’節氣的由來:此前是露、霜、雪,都是水氣凝結而成,到了寒氣最盛的冬季結束,春季暑氣順行,雨水成為暑氣的開端。
何況‘天一生水’出自《河圖》,水為萬物生成之始),人和萬物的誕生都始於水,春季屬木,木又生於水,所以立春之後接著是雨水,合乎自然規律。
正月對應《泰卦》上坤下乾),天氣下降,應當是‘雨水’。
二月對應《大壯卦》上震下乾),雷在天上,應當是‘驚蟄’。
先有雨水後有驚蟄,也合乎時序。
‘驚蟄’意味著萬物在震卦象征雷)的作用下萌發。
‘清明’意味著萬物在巽卦象征風)的作用下齊整潔淨,‘清明’即‘潔齊’之意。
‘穀雨’在三月中氣,自雨水之後,土壤開始鬆動,此時降雨能滋養五穀種子。
‘小滿’在四月中氣,先儒說:小雪之後,陽氣每日生長一分,積累三十日形成冬至的白晝。
小滿之後,陰氣生長也是如此。
四月是乾卦終結之時,稱為‘滿’,如同《易經·姤卦》初六爻辭‘羸豕孚蹢躅’瘦弱的豬躁動徘徊,象征陰氣初萌卻力量微小)、《坤卦》初六爻辭‘履霜堅冰至’腳踏薄霜便知堅冰將至,象征陰氣漸盛),‘羸豕’‘履霜’比喻‘小’,‘蹢躅’‘堅冰’比喻‘滿’。
《易經》在事物‘已生’之後警示隱患,曆法在‘一陰方萌’之初預見未來,體現了深遠的憂慮和預防意識。
小雪之後是大雪,但隻有‘小滿’而無‘大滿’,其中的深意凡事忌滿)可想而知。
至於三月中氣‘穀雨’、五月中氣‘芒種’,這兩個節氣專門針對穀物而言:穀物生長始於春季,得木氣滋養,枯萎於秋季,因金克木。
麥子成熟於夏季,播種於秋季,得金氣,成熟時受火克金火代表夏季)。
六月節氣‘小暑’、中氣‘大暑’,夏至之後暑氣已盛,卻仍分‘小’‘大’,是因為《易經》說‘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交替形成歲月。
上半年可統稱‘暑’陽氣為主),下半年可統稱‘寒’陰氣為主),正月是暑氣開始,十二月是寒氣終結,‘大暑’‘小暑’隻是上半年的稱謂。
六月中氣是暑氣極點,故稱‘大暑’,未到極點則為‘小暑’。
七月中氣‘處暑’,是暑氣終結、寒氣開始之時,‘大火’星宿名,即心宿)向西偏移,暑氣在此隱藏,‘處’即‘隱伏’之義。
八月節氣‘白露’、九月節氣‘寒露’,秋季屬金,金色白、金氣寒,‘白’是露的顏色,‘寒’是露的氣息,先有白色露水,後有寒氣,體現漸進過程。
九月中氣‘霜降’,是露水因寒凝結成霜。
立冬之後是‘小雪’‘大雪’,寒氣始於露,盛於霜,終於雪,霜前為露由白轉寒),霜後為雪由小到大),都是漸進過程。
最後是‘小寒’‘大寒’,《詩經·豳風》說‘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十一月寒風呼嘯,十二月寒氣凜冽),‘觱發’形容風寒,對應十一月後的‘小寒’。
‘栗烈’形容氣寒,對應十一月底的‘大寒’。
總體而言,上半年節氣主‘生長’,如雨水、雷驚蟄)、風清明),都是生發之氣。
下半年節氣主‘成熟’,如露、霜、雪,都是成斂之氣。
下半年多描述天時,少提農時,因為農時最緊要的是春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先儒說:‘變是化的漸進,化是變的完成。’
立春、雨水之後,寒氣逐漸變化,到立夏時,寒氣完全化為暑氣。
小暑、大暑體現這種漸進。
立秋、處暑之後,暑氣逐漸變化,到冬至時,暑氣完全化為寒氣。
小寒、大寒也體現這種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