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長生宮名稱及基本規則】
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這是十天乾寄居於十二地支時所對應的十二個狀態名詞。
甲木的長生之地在亥水,乙木的長生之地在午火,丙火與戊土的長生之地都在寅木,丁火與己土的長生之地都在酉金,庚金的長生之地在巳火,辛金的長生之地在子水,壬水的長生之地在申金,癸水的長生之地在卯木。
其中,陽乾甲、丙、戊、庚、壬)按地支順序順向排列狀態,陰乾乙、丁、己、辛、癸)則逆向排列。從長生到胎、養,正好遍曆十二地支,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
【五陽乾與五陰乾的生旺死絕格局】
陽乾和陰乾的十二長生狀態遵循“陽順陰逆”的原則:陽乾從長生開始順行十二地支,陰乾則從長生開始逆行,形成各自的旺衰軌跡。
【沈孝瞻的比喻性解釋】
沈孝瞻說:十天乾從長生到胎、養的十二種狀態,稱為“十二宮”。
五行之氣由旺盛轉為衰弱,再從衰弱轉為旺盛,按階段劃分,形成十二個節點。
而“長生”“沐浴”等名稱,是借用生活現象的比喻性描述:
長生:如同人剛剛出生,象征五行之氣剛剛萌發。
沐浴:如同人出生後洗澡去除汙垢,又像果核發芽後脫去青殼,象征氣雖初生但尚未穩固。
冠帶:如同人成年後戴冠束帶,象征氣逐漸成型。
臨官:如同人成年後可以出仕管理百姓,象征氣已強壯,具備實用價值。
帝旺:如同人壯盛到極點,可以輔佐帝王成就大業,象征氣達到巔峰。
衰:盛極而衰,象征事物開始發生變化。
病:衰的程度加深,象征氣已虛弱。
死:氣徹底耗儘,象征生機斷絕。
墓:如同萬物收藏於土中,象征氣暫時蟄伏儲存。
絕:前一股氣已斷絕,後一股氣即將萌生,象征新舊交替的臨界點。
胎:後一股氣開始凝聚,如同胚胎形成,象征新的生機孕育。
養:如同胎兒在母腹中日漸發育,象征氣在蟄伏中積累力量。
如此循環,生生不息。
【《考原》的天道循環觀】
《考原》說:木的長生在亥水,火的長生在寅木,金的長生在巳火,水的長生在申金,土的長生也在申金,同時寄生於寅木。
五行各自從長生開始,順次經曆沐浴、冠帶等十二種狀態,遍曆十二地支。
天道循環不止,所以木旺盛時火已開始萌生,火旺盛時金已開始萌生,金旺盛時水已開始萌生,水旺盛時木已開始萌生。
從長生順推,幼稚者必走向強壯,強壯者必走向衰弱,終而複始,循環無窮。
這正是四季交替、五行之氣順布的自然規律。
至於土“長生在申金、寄生於寅木”,對應後天八卦中坤西南)、艮東北)的方位。
《易經》中說坤卦“萬物皆致養”土養育萬物),艮卦“萬物成終成始”土既是終點也是起點),正是這個道理。
【《協紀辨方》的五行體用論】
《協紀辨方》說:五行長生的原理,《考原》已解釋清楚,但土生於寅申的細節尚未充分闡明。
經考證:水土同生於申金,因申屬坤卦,坤為地,是水土凝聚之處。
土寄生於寅木,因寅為孟春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和同,草木萌動,土氣在此蘊含生機。
因此,研究五行本質體)的學者認為土生於申金,而從事陰陽擇日用)的學者認為土生於寅木。
土長生在寅木,則臨官在巳火,正好對應“土旺金生”土生金),與木火水三行的相生順序一致。
可見,土生於寅木是為了順應五行相生的規律,如同月令中土旺於夏秋之交未、戌月),順應四時相生,並非主觀臆斷。
此外,還有“陽死陰生、陽順陰逆”的說法:甲木死於午火,則乙木生於午火。
丙火、戊土死於酉金,則丁火、己土生於酉金。
庚金死於子水,則辛金生於子水。
壬水死於卯木,則癸水生於卯木。
陰乾從長生到沐浴等十二狀態逆序排列。
陽氣消亡處陰氣萌生,陰氣消亡處陽氣萌生,這是陰陽二氣的分野。
陽乾臨官時陰乾帝旺,陰乾臨官時陽乾帝旺,這是四時陰陽的交會。
順逆分合之間,蘊含深刻的自然之理。
論十天乾需分陰陽,論五行則陽統攝陰,這是天地自然的法則,也是所有數術理論的根源。
【陳素庵的質疑與修正】
陳素庵說:舊書認為十天乾在十二地支中各有長生到養的十二種狀態,且存在“陽生陰死、陰生陽死”的差異。
陽乾如甲木)在生旺之地亥水)孕育,在本位卯木)旺盛,在泄秀之地午火)衰敗,在克我之地金)消亡,這符合自然之理。
但陰乾如乙木)生於泄秀之地午火,火泄木氣)、死於生旺之地亥水,水生木本應生扶),於理不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即便勉強解釋,子午之地火水)終究沒有“產金產木”的道理,寅亥之地木水)也沒有“滅火滅水”的道理。
舊書論命格時,丁火遇酉金丁火長生在酉)以“財星”論,乙木遇午火、己土遇酉金、辛金遇子水、癸水遇卯木以“食神”論,都不按“長生”論。
乙木遇亥水長生)、丁火遇寅木長生)、癸水遇申金長生)以“正印”論,己土遇寅中藏丙火、辛金遇巳中藏戊土也以“正印”論,都不按“死”論。
論“墓”時,木墓在未土、火墓在戌土、金墓在醜土、水土墓在辰土,從沒有以戌土為乙木之墓、醜土為丁己之墓、辰土為辛金之墓、未土為癸水之墓的情況,可見陰陽乾應“同生同死”才合理。
《考廣錄》說:甲乙同屬木,分陰陽而不分“死木”“活木”,既然同屬一木,就應同生同死,古人隻講“四長生”木火金水土各有長生),這一說法可作為確證。
此外,十二狀態的命名也多有不合理之處。
例如“長生”之後是“沐浴”,稱為“敗地”,說嬰兒初生沐浴後氣弱致敗,不合常理——沐浴本是小事,不應列為“生旺”範疇,世上也沒有因洗澡而敗壞的道理。
又有人將“沐浴”視為“淫欲之殺”,難道裸身沐浴就等於淫亂嗎?
況且從“長生”到“帝旺”本是逐漸旺盛的過程,“長生”後為何突然“敗地”,“敗地”後又如何複旺?
“冠帶”雖有“成人”之義,卻與五行旺衰的邏輯不匹配。
“臨官”之“官”、“帝旺”之“帝”,更是牽強附會。
應當更正名稱為:生、長、成、盛、旺、衰、病、死、墓、絕、胎、養——生為初始,長為漸強,成為初成,盛為正盛,旺為太旺,旺極而衰、病,隨後是死、墓、絕氣絕)、胎氣聚)、養氣養),這樣名稱恰當,道理通順。
關於土的生旺墓狀態,有從寅木起算的,有從申金起算的。
土位居中央,貫通八方,旺於四季辰戌醜未月),本不必與其他四行同例。
若強行統一,從寅木起算更合理。
申酉金為土所生土生金),泄氣而非生長。
亥子水為土所克土克水),耗力而非旺盛。
若說“水土一家”,土克水怎能算“一家”?
而生我之火火生土)、我生之金土生金),又何嘗不是“一家”?
若從寅木起算,土與火母)同生同死,更合道理。
但土從寅木長生到午火帝旺,尚可隨“火母”而論;至辰戌醜未月土之本氣),卻難以區分衰、墓、養的狀態。
因此,論土的法則,隻需以巳午火為“生”火生土),寅卯木為“克”木克土),申酉金為“泄”土生金),亥子水為“財”土克水為財),四季辰戌醜未為“旺”,更為合理,何必拘泥於十二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