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釀蜜集》雲:二十四氣之有節氣有中氣者,何也?
譯文:
《釀蜜集》說:二十四節氣中既有節氣又有中氣,這是為什麼呢?
注解:
“二十四氣”即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分為節氣和中氣兩類。
此句以設問引出對節氣與中氣區彆的解釋,為後文論述奠定基礎。
原文:
蓋陽者天之氣,陰者地之氣。
譯文:
因為陽氣是天的氣,陰氣是地的氣。
注解:
“陽”“陰”此處指天地間的兩種基本能量,陽氣屬天,具有上升、主動的特性;陰氣屬地,具有下沉、被動的特性。
此句從陰陽理論角度,為節氣與中氣的差異提供哲學依據。
原文:
天氣先至,故十二月節氣常先半月,地氣後至,故十二月中氣常後半月。
譯文:
天的氣先到來,所以十二個月的節氣常常在前半月;地的氣後到來,所以十二個月的中氣常常在後半月。
注解:
“節氣”屬天氣陽氣),故在每月前半月出現;“中氣”屬地氣陰氣),故在每月後半月出現,明確二者的時間分布規律。
“十二月節氣”“十二月中氣”指一年中每個月各有一個節氣和一個中氣,如正月立春為節氣,雨水為中氣。
原文:
是中氣正天地交泰中和之氣。
譯文:
因此中氣正是天地之氣交彙通泰、達到中和的氣。
注解:
“天地交泰”指天地之氣交融貫通,形成和諧狀態。
“中和之氣”強調中氣是陰陽平衡的關鍵,體現其在節氣體係中的核心地位,為後文論述其重要性鋪墊。
原文:
故古人製律管以候陰陽,必中氣始應也。
譯文:
所以古人製作律管來觀測陰陽變化,必定要從中氣開始才有回應。
注解:
“律管”是古代用於測定節氣、候氣的樂器兼天文儀器,通過管內葭灰飛動判斷陰陽變化。
“必中氣始應”說明中氣是陰陽變化的關鍵節點,其到來標誌著陰陽能量的顯著轉換,體現中氣在實際觀測中的重要性。
原文:
閏月無中氣,故上半月作前月用,下半月作後月用。
譯文:
閏月沒有中氣,所以上半月按前一個月處理,下半月按後一個月處理。
注解:
“閏月”是農曆為協調回歸年與朔望月而增設的月份,因其無固定中氣,故需參照前後月劃分。
此句明確閏月的處理規則,體現中氣對月份劃分的決定性作用。
原文:
雲交某月節是節氣,某節中是中氣。
譯文:
說“交某月節”的是節氣,“某節中”的是中氣。
注解:
此句通過俗語解釋節氣與中氣的稱呼差異:“交節”指進入某節氣,“節中”指節氣中的中氣,簡潔區分二者的表述方式,便於理解和應用。
總結:本章節主要講了。
《命理探源》中的“中氣解”主要圍繞二十四節氣中的中氣展開,係統闡述其在命理分析中的核心作用及實踐應用,具體內容可歸納為以下四點:
一、中氣的定義與曆法定位
1.中氣的本質
中氣是二十四節氣中位於偶數位的節氣如冬至、春分、大暑等),每月固定一個中氣,與月初的“節氣”共同構成完整的月令體係。
例如,正月立春為節氣,雨水為中氣;二月驚蟄為節氣,春分為中氣,依此類推。
2.中氣與節氣的區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