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孔子集語》雲:孔子曰:古聖人君子博學深謀,不遇時者眾矣,豈獨丘哉?
譯文:
《孔子集語》記載:孔子說:古代的聖人君子,學識淵博且謀略深遠,卻沒遇到合適時代無法施展抱負)的人有很多,難道隻有我孔丘這樣)嗎?
注解:
1.《孔子集語》:是一部輯錄孔子言行的書籍,收錄了散見於各類古籍中與孔子相關的記載,為研究孔子思想提供了重要資料。
2.不遇時:指沒有遇到能讓自己施展才能、實現抱負的時代或機遇,是古代士人常麵臨的人生境遇。
3.丘:孔子的名,古人自稱名表謙遜,此處孔子以自己的名字“丘”為例,表達對“不遇時”現象的感慨。
原文:
賢不肖者,才也。為不為者,人也。遇不遇者,時也。死生者,命也。
譯文:
一個人賢能或不賢能,取決於他的才能。
一個人做或不做某件事),取決於他自身的選擇)。
一個人遇到或沒遇到機遇),取決於時代。
一個人的生或死,取決於命運。
注解:
1.賢不肖:“賢”指賢能、有德行有才能,“不肖”指不賢能、品行或才能不佳,二者為反義詞,此處用來概括人的才能與德行狀態。
2.……者,……也:古代漢語中典型的判斷句結構,可譯為“……,是取決於)……”,此處孔子用這種句式清晰劃分“才”“人”“時”“命”各自對應的範疇。
3.為不為:前一個“為”是動詞,指“做、行動”,後一個“為”與“不”結合,表“不做、不行動”,整體強調人的主觀選擇對行為的影響。
原文:
有其才不遇其時,雖才不用。
譯文:
一個人)即使擁有才能,卻沒遇到合適的時代,就算有才能也無法施展。
注解:
1.雖:連詞,此處表讓步關係,可譯為“即使、就算”,強調“不遇其時”對“才”的製約作用。
2.不用:指才能不被任用、無法施展,並非“沒有才能”,準確體現“才”與“時”的辯證關係——僅有才能而無機遇,才能也難以發揮作用。
原文:
苟遇其時,何難之有。
譯文:
如果能遇到合適的時代機遇),又有什麼困難呢?
注解:
1.苟:連詞,表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與前文“不遇其時”形成對比,突出“時”對施展才能的重要性。
2.何難之有:賓語前置句式,正常語序為“有何難”,可譯為“有什麼困難呢”,以反問語氣強調“遇其時”後,施展才能便無阻礙,語氣堅定有力。
總結:本章節主要講了。
《命理探源》“議論三十二則·一”作為《星命事實叢談》的首篇,集中體現了袁樹珊對傳統星命術的學術化重構與文化價值闡釋。
該篇以顧炎武“明道救世”思想為理論綱領,通過文獻考據、案例分析與哲學思辨,係統探討了星命術的本質、功能及實踐困境,形成了“以術載道”的獨特學術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