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王文祿雲:天皇、地皇、人皇暨羲皇。罔不合道器理數,儘泄天地人之秘雲,自秦焚滅矣。
譯文:
王文祿說:天皇、地皇、人皇以及羲皇伏羲氏),他們的學說沒有不契合“道、器、理、數”的,全都揭示了天、地、人的奧秘,可惜這些學問自從秦朝焚書後就失傳了。
注解:
王文祿為明代學者,著有《文脈》等書,擅長梳理學術源流。
天皇、地皇、人皇合稱“三皇”,是上古神話中開創人類文明的君主;羲皇即伏羲氏,傳說是八卦的創造者。
道宇宙規律)、器具體事物)、理事物原理)、數數理邏輯)是傳統哲學的核心概念,合稱“道器理數”。
秦焚滅指秦始皇“焚書坑儒”事件,大量先秦典籍被毀,導致上古學術失傳。
原文:
秦以前因《史記》知有鄒衍,秦以後因《經世》知有邵雍。若楊雄、洛下閎、僧一行、李淳風、袁天綱、耶律楚材、廖應淮皆能之。
譯文:
秦朝之前,憑借《史記》能知道有鄒衍通曉天地之學;秦朝之後,憑借《皇極經世》能知道有邵雍通曉天地之學。
像楊雄、洛下閎、僧一行、李淳風、袁天綱、耶律楚材、廖應淮等人,都能通曉這樣的學問。
注解:
鄒衍是戰國時期陰陽家代表,提出“大九州”說,《史記》有其列傳。
邵雍是北宋理學大家,著《皇極經世》,以數理推演天地萬物變化。
楊雄為西漢學者,著《太玄經》;洛下閎是西漢天文學家,參與製定《太初曆》;僧一行是唐代天文學家,主持編訂《大衍曆》;李淳風、袁天綱均為唐代術數家,合著《推背圖》;耶律楚材是元代政治家,精通天文曆法;廖應淮是宋代術數家,擅長星占,這些人都以貫通天地人之道聞名。
原文:
使孔門無中庸,曷能闡三才蘊奧也。故曰:通天地人曰儒。
譯文:
要是儒家學派沒有《中庸》這部經典,怎能闡明天、地、人“三才”的深層奧秘呢?
所以說:能夠貫通天、地、人之道的人,才稱得上“儒”。
注解:
孔門指儒家學派,《中庸》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相傳為子思所作,核心講“中庸之道”與“致廣大而儘精微”的認知方法。
三才是傳統哲學核心概念,即天自然規律)、地地理環境)、人人類社會)。
“通天地人曰儒”是對儒家核心能力的定義,強調儒家學問並非僅重倫理,更需貫通天地人規律。
原文:
海圻子曰:漢製射策,尤崇博極群書。以故有通三才之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