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三十二則(二十)_命理探源【譯注】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命理探源【譯注】 > 議論三十二則(二十)

議論三十二則(二十)(1 / 2)

原文:

《通會》雲:自天地開辟,而乾支之名即立,相傳出自天皇地皇。

譯文:

《通會》說:自從天地開辟以來,天乾和地支的名稱就已經確立了,相傳它們源自天皇和地皇兩位上古聖王)。

注解:

“雲”為文言文常用詞,此處指“記載、說”,用於引出典籍內容;

“乾支”即天乾甲、乙、丙、丁等十個)和地支子、醜、寅、卯等十二個)的合稱,是古代紀時、紀年的核心符號;

“天皇地皇”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中的聖王,與“人皇”並稱“三皇”,文中作為乾支起源的傳說載體,體現古代對事物起源的追溯方式。

原文:

而錯綜為六十甲子,則自伏羲造甲曆始也。

譯文:

而將天乾和地支交錯搭配形成六十甲子,是從伏羲創製甲曆開始的。

注解:

“錯綜”指交錯、搭配,此處特指天乾與地支按順序兩兩組合如甲子、乙醜),循環六十次形成“六十甲子”。

“伏羲”是上古傳說中的人文始祖,相傳畫八卦、定曆法,文中將“造甲曆”歸於其名下,符合古代對重要文化創造的始祖歸因傳統。

“甲曆”即以六十甲子為核心的曆法,因“甲子”為乾支組合之首而得名。

原文:

既名甲曆,則年月日時皆以六十甲子紀之。而天地之始終,日月之運行,四時之寒暑,陰陽之變化皆不能易。三元以定。

譯文:

既然名為甲曆,那麼年、月、日、時都用六十甲子來記錄。

而天地的開端與終結,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四季的寒冷與炎熱,陰陽二氣的變化,都無法改變這種紀時方式的規律)。

三元的時間周期)也因此得以確定。

注解:

“紀之”指“記錄它年月日時)”,“之”代指前文“年月日時”。

“四時”即春、夏、秋、冬四季,“寒暑”代指四季的氣候特征。

“陰陽”是古代哲學核心概念,指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兩種基本勢力。

“三元”是古代曆法中的時間單位,通常指上元、中元、下元,每元六十年,此處指六十甲子紀時為三元周期提供了依據。

原文:

自黃帝以六十甲子納音取象,於是五行各有所屬。而金木水火土之性情形質、功用變化,悉儘其蘊,而易自在其中矣。

譯文:

自從黃帝依據六十甲子的納音方法)選取象征事物屬性),從此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各有了對應的歸屬。

而金、木、水、火、土的特性、形態、本質、功能和變化,都被詳儘地展現出其中的內涵,《易》的道理)也自然蘊含在其中了。

注解:

“黃帝”是上古傳說中的部落聯盟首領,相傳有諸多發明創造,文中將“納音取象”歸於其名下,延續始祖歸因傳統。

“納音”是古代術數中根據六十甲子,將其與五行金木水火土)對應起來的方法,“取象”指通過納音賦予乾支五行象征意義。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是古代哲學中解釋萬物構成與變化的核心理論。

“易”此處指《周易》的核心道理,文中認為五行內涵的展現中蘊含《易》的規律。

原文:

故以此而測兩儀,則天地不能逃。以此而推三光,則日月星辰不能變。以此而察四時,則寒暑不能易。以此而占人事,則吉凶禍福壽夭窮通,舉不能外,而造化無遁情矣。

譯文:

因此,用乾支、甲子、五行的方法)來觀測兩儀,天地的規律都無法逃脫其範疇)。

用它來推演三光,太陽、月亮、星辰的運行都無法改變其推算結果)。

用它來觀察四季,寒冷與炎熱的變化都無法偏離其規律)。

用它來占卜人間事務,吉祥、凶險、災禍、福氣、長壽、夭折、窮困、通達,全都無法超出其預測範圍)。

就連天地自然的創造化育,也沒有隱藏的情況了。

注解:

“故”表因果關係,譯為“因此、所以”,承接前文乾支五行的作用,引出具體應用。

“兩儀”是《易》學概念,指天地,也可泛指陰陽二氣。

“三光”指太陽、月亮、星辰,是古代天文觀測的核心對象。

“占人事”指通過術數方法預測人間的事務與命運。

“造化”指天地自然創造化育萬物的過程與規律,“遁情”指隱藏的情況、實情。

原文:

今之儒者,但知八卦畫自伏羲,文王重之為六十四,周公作爻辭,孔子作係辭,以易更四聖而後成,謂之《經》。

譯文:

如今的儒者,隻知道八卦是伏羲畫出來的,周文王將其重疊擴展為六十四卦,周公撰寫了爻辭,孔子撰寫了係辭。

認為《易》經過四位聖人的傳承與完善)之後才最終完成,把它稱作“經書”即《易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注解:

“儒者”指信奉儒家學說的學者,是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群體。

“八卦”是《易》的基本符號,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相傳由伏羲創製。

“文王重之為六十四”指周文王將八卦兩兩相疊即“重卦”),形成六十四卦。

“爻辭”是對六十四卦中每一爻構成卦的基本單位)的解說,相傳由周公所作。

“係辭”是對《易》的基本原理、卦爻意義的闡釋,相傳由孔子所作。

“四聖”指伏羲、文王、周公、孔子,是儒家認定的《易》的傳承者,“更”指“經過、經曆”,“《經》”即儒家經典,此處特指《易經》。

原文:

目五行家為九流,其亦不思甚矣。豈以五行家專論生旺而昧正理,委天命而棄人事,與易道不合耶?

譯文:

儒者)把五行家歸為“九流”之列),這種做法實在是太缺乏思考了。

難道是因為五行家專門談論五行的)生旺狀態)而違背正確的道理,隻依賴天命卻放棄人為努力,和《易》的道理不契合嗎?

注解:

“目……為”是固定結構,譯為“把……看作、把……歸為”。

“九流”是古代對學術流派的分類,包括儒家、道家、陰陽家五行家常歸於此)等,後世有時用“九流”指代非核心、非主流的學派,此處含儒者輕視之意。

“生旺”是五行學說中的術語,指五行在不同時間、環境下呈現的生長、旺盛狀態,是五行家分析事物的重要概念。

“昧正理”指“違背正確的道理”,“昧”為“昏暗、違背”。

“委天命而棄人事”指“依賴天命的安排)卻放棄人為的努力”,“委”為“依賴、托付”,“人事”指人的主觀努力。

原文:

嗚呼。乾支出自上古,甲子本之羲皇,音象傳自黃帝,是數聖人也。豈在文王、周公、孔子後耶?

譯文:

唉!天乾地支源自上古時期,六十甲子以伏羲為源頭,納音取象的方法從黃帝傳承下來,這些創造者)都是幾位聖人啊。

他們的時代)難道在周文王、周公、孔子之後嗎?

注解:

“嗚呼”是文言文中的感歎詞,譯為“唉、啊”,用於表達感慨、惋惜之情。

“羲皇”即伏羲,“皇”是對上古聖王的尊稱,“本之羲皇”指“以伏羲為根本源頭”。

“音象”即前文提到的“納音取象”,指將六十甲子與五行對應的方法。

“是數聖人也”是判斷句,“是”為“這、這些”,“數”為“幾、幾個”,強調乾支、甲子、納音的創造者都是聖人。

“豈……耶”是反問句式,譯為“難道……嗎”,此處通過反問強調乾支等文化創造的起源早於文王等儒家聖人。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