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把信放在老師麵前,聲音帶著自己都沒察覺的顫抖:“老師,我想把以前的數學錯題都補回來,還來得及嗎?”
老師愣住了,隨即看到信紙上的內容,沉默了很久,從抽屜裡拿出一疊試卷:“來得及。從今天開始,每天放學來我辦公室,我給你補課。”
那天放學後,張偉沒有去球場,而是坐在教室裡,把數學錯題本工工整整地貼在課桌前方。夕陽透過窗戶照在錯題本上,第一道題是“利用導數求函數的最優解”,他拿起筆,第一次覺得,這道題比任何一個三分球都更有吸引力。
【叁·十五年代碼,算法裡的時空】
改變是從告彆籃球場開始的。
張偉收起了所有的籃球雜誌,把手機裡的遊戲全部卸載,每天課間十分鐘,他會抱著數學課本衝向辦公室。起初同學們覺得他“裝模作樣”,有人在他背後喊:“張偉,不打籃球改當書呆子啦?”他隻是笑笑,繼續研究他的函數圖像。
數學老師給他製定了詳細的補課計劃,從最基礎的公式開始,一點點填補他落下的知識。他把錯題本上的每一道題都重做三遍,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錯誤原因和解題思路。晚上回家,他會打開台燈,對著電腦看數學網課,直到眼皮打架。
高三那年,他在全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二等獎,憑借這個獎項和優異的高考成績,順利考入了國內頂尖大學的數學係。拿到錄取通知書那天,他去了當年扔籃球的操場,撿回了那個已經癟掉的籃球,在上麵寫下:“謝謝你讓我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得分’。”
大學四年,張偉像一台精準的計算器,在數學的海洋裡暢遊。他主修應用數學,輔修計算機科學,每天泡在圖書館和實驗室裡,編寫代碼,推導公式。他參加了全球大學生算法競賽,帶領團隊獲得冠軍,那時候他才明白,數學卷子上的“滿分”,真的能讓他“跑得更遠”。
2028年,張偉畢業後進入國內頂尖的互聯網公司,成為一名算法工程師。他參與研發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優化外賣配送係統的路徑規劃算法。當他在電腦前敲下第一行代碼時,想起了八年前信紙裡麵那張暴雨中摔倒的照片,想起了信裡那句“連計算送餐最優路線都算不明白”。
他帶領團隊深入研究城市交通數據、騎手行為模型和訂單分布規律,用複雜的數學模型和機器學習算法,設計出了一套更智能、更高效的配送係統。新係統上線後,騎手的平均配送時間縮短了15,超時率下降了40,而騎手的收入卻提高了20。
2035年7月,全球智慧物流峰會在龍華市舉行。
張偉作為外賣配送係統的技術總監,站在主會場的演講台上。他穿著剪裁得體的西裝,頭發梳理得整齊,眼神自信而從容。身後的大屏幕上,正在播放一段動畫——左側是十年前他騎著電動車在車流中穿梭的模糊監控畫麵,右側是現在由算法規劃的最優配送路線,無數條藍色的線條在城市地圖上有序交織,形成一張智能的網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十五年前,”張偉的聲音通過麥克風傳遍會場,“想起了信紙裡麵的我是一名外賣騎手,每天在城市裡奔波,被時間追趕,被‘超時’困擾。那時我以為,車輪的速度決定了我能跑多快。”
他指著屏幕上的算法模型:“後來我發現,真正決定速度的,是知識。數學裡的最短路徑問題,計算機裡的機器學習算法,這些知識構建的‘賽道’,比電動車輪更能帶你穿越時空。”
畫麵切換,出現了他高中時的數學錯題本和現在的代碼界麵:“曾經我用車輪趕時間,現在我用知識規劃時間。而知識,永遠不會超時。”
台下響起熱烈的掌聲。一位記者站起來提問:“張總監,您覺得這套係統對騎手最大的幫助是什麼?”
張偉笑了笑,想起了十五年前信紙裡麵那個在暴雨中摔倒的自己:“不是讓他們跑得更快,而是讓他們有選擇的權利。知識賦予的,不是被迫追趕時間的焦慮,而是從容規劃人生的自由。”
峰會結束後,張偉收到了一條短信,是當年帶他打籃球的哥們兒發來的:“偉哥,在電視上看到你了!真牛!當年要不是我拉你去打球……”
張偉回複:“沒什麼‘當年’,所有的選擇都是賽道。隻是我後來才知道,知識這條賽道,通向的是更廣闊的天地。”
他走出會場,夕陽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長。遠處的馬路上,依舊有外賣騎手在車流中穿梭,但他知道,因為他們團隊研發的係統,這些騎手的“超時焦慮”正在減少,他們有了更多時間吃飯、休息,甚至學習。
他拿出手機,打開一個新的app界麵,那是他正在研發的“騎手終身學習計劃”,裡麵有數學、計算機、甚至大學課程。他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動態,配了一張當年的籃球和現在的代碼界麵的對比圖,文案是:
“從車輪到代碼,從超時到自由。感謝那封讓我明白‘知識賽道’的信,更感謝那個放下籃球、拿起筆的自己。”
此刻,在城市的某個角落,或許還有另一個騎著電動車的騎手,正在為“剩餘時間5分鐘”而焦慮,而一封來自未來的信,正躺在他明天要翻開的數學課本裡,等待著告訴他:車輪之上,還有更寬廣的知識賽道,那裡沒有“超時”,隻有無限可能。
喜歡時空守護者及永生人請大家收藏:()時空守護者及永生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