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洞實驗室的嗡鳴還殘留在耳畔,葉可西摘下防護眼鏡,鏡片上反射著窗外新能源基地的輪廓——巨大的風車陣列像銀色的森林,在陽光下轉動著葉片,光伏板拚成的“鏡麵”反射著刺眼的光,遠處的氫能儲存罐則像沉默的金屬巨人,蹲伏在戈壁邊緣。這是一個屬於“新能源革命”的時代,人類終於開始掙脫化石能源的枷鎖,卻在狂熱的進步中,差點踩碎另一個更脆弱的平衡。
他的指尖還殘留著觸摸模型的冰涼觸感。就在半小時前,能源部的專家們還在為“深層地下水開采計劃”爭論不休。那份厚厚的規劃書上,紅色箭頭從地下千米處直指地表的新能源基地,標注著“日均開采量50萬噸”的字樣,仿佛那隻是一串無關痛癢的數字,而非維係地球水循環的命脈。
“西博士,你確定要在這個時候提出反對?”助手小陳的聲音帶著擔憂,遞過來一杯熱咖啡,“現在整個行業都在往前衝,從頁岩氣到光伏製氫,哪個不需要水?深層地下水儲量豐富,開采成本又低,大家都覺得這是‘最優解’。”
葉可西接過咖啡,卻沒有喝。他看向實驗室角落那個半透明的地球物理模型——那是他耗費三個月心血製作的傑作,用分層的亞克力板模擬地殼結構,藍色的液體在精密的管道中循環流動,代表著淺層地下水、深層地下水與地表江河、海洋的連接。這是他作為“西博士”——一位專注於能源與水資源耦合研究的物理學家——最有力的武器。
“‘最優解’往往隻算眼前的賬。”葉可西的聲音平靜,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堅定,“他們忘了,地球的水循環是個閉合係統,就像這模型裡的液體,表麵看是分層的,實際上每一滴都在緩慢流動、相互補給。深層地下水一旦被大規模抽取,就像從一個密封的水瓶底部鑽孔,表麵的水會加速流失,最終整個瓶子都會空掉。”
他來到這個時代已有五年。五年裡,他見證了人類對新能源的渴望如何變成燎原之火——為了在荒漠中建立光伏電站,人們開鑿深水井;為了滿足氫能電解的需求,工廠直接抽取河道的水;甚至有研究機構提出,要在青藏高原的凍土帶開采“封存了百萬年的深層地下水”,用於支撐巨型風電基地的冷卻係統。
沒人意識到,他們正在用一種新的透支,替代舊的透支。就像一萬年後的人類,以為用技術手段能憑空創造水,最終卻發現,在物理規律麵前,所有的“創造”都是對既有平衡的掠奪。
三天後,全國新能源發展戰略研討會在國家會議中心召開。當能源部規劃司的王司長意氣風發地展示著“深層地下水開發藍圖”,宣布“此舉將讓我國新能源裝機容量三年內翻一番”時,葉可西舉起了手。
“王司長,各位專家,”他走上發言台,沒有播放ppt,而是讓人抬上了那個巨大的地球物理模型,“在討論‘開發’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地球的水循環是如何運作的。”
他啟動模型的動力係統,藍色的液體開始在分層的亞克力板間流動。淺層區域的“地表水”通過模擬降雨補給,緩慢滲透到中層的“含水層”;中層的水又以每年幾厘米到幾米的速度,向深層“古地下水”區域移動;而深層的水,則通過更緩慢的地質運動,最終彙入模擬的“海洋”。整個係統像一個精密的鐘表,每個齒輪都在按物理規律轉動。
“大家請看,”葉可西指著模型,“這是自然狀態下的水循環。深層地下水的補給周期,短則千年,長則百萬年,幾乎可以視為‘不可再生資源’。”
他按下一個紅色按鈕,模型底部的“深層水區域”突然出現幾個小孔,藍色液體開始快速流失。起初,淺層和中層的水似乎沒有變化,但半小時後模型時間被加速了1000倍),中層的水位明顯下降,淺層的“河流”開始出現乾涸的裂紋,最終整個模型的藍色液體隻剩下原來的三分之一。
“這就是無節製開采深層地下水的後果。”葉可西的聲音透過麥克風傳遍會場,“以西北某光伏基地為例,他們每天抽取2萬噸深層地下水,導致周邊50公裡內的淺層地下水水位每年下降1.2米,三條季節性河流徹底斷流,牧民不得不遷徙。這種‘發展’,本質上是用綠洲的消亡,換取電站的發光。”
會場裡一片嘩然。王司長的臉色有些難看:“西博士,你的模型是不是太極端了?我們有嚴格的開采限額,而且會配套人工回灌措施。”
“回灌?”葉可西調出一組數據,投影在大屏幕上,“去年某頁岩氣田嘗試用處理後的廢水回灌深層地下水,結果導致3.2級地震,且回灌量僅為開采量的17。更重要的是,回灌的水改變了深層地下水的化學結構,破壞了其與淺層水的自然補給通道——這就像往清水裡倒墨水,再想讓它變清,難上加難。”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個人:“物理規律告訴我們,質量守恒,能量守恒,水循環也遵循守恒定律。你從深層抽走1噸水,就意味著地表會減少1噸可利用的水,隻是時間早晚而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爭論持續了整整一個下午。支持者認為葉可西“過於保守,阻礙發展”,反對者則開始反思規劃中的漏洞。當葉可西展示出他團隊的另一項研究——“新能源與水循環協同發展模型”時,會場的氣氛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我們不是要停止新能源開發,而是要找到與水共生的方式。”葉可西的語調變得溫和,“比如太陽能海水淡化——在光伏電站周邊配套海水淡化設施,用太陽能發電驅動淡化過程,既解決了電站的冷卻用水,又能提供淡水,一舉兩得。”
他展示的效果圖上,海邊的光伏電站與淡化廠相連,淡化後的濃鹽水被用於養殖,產生的清潔能源反哺電網。“再比如氫能,我們可以推廣‘綠氫+水循環’模式:用可再生能源電解海水製氫,產生的氧氣用於汙水處理,氫燃燒後的產物是水,可再次進入循環係統。”
這些構想並非空中樓閣。葉可西的團隊已經在海南島建成了小型試驗基地,用光伏電力驅動的海水淡化係統,不僅滿足了當地駐軍的用水需求,還將多餘的淡水用於灌溉,讓荒灘長出了蔬菜。在內蒙古的風電場,他們設計的“風電抽水蓄能地下水補給”係統,利用夜間多餘的風電將地表水抽到高位水庫,白天放水發電時,一部分水會滲透到地下,補充含水層。
“發展與環保不是對立的,”葉可西的聲音充滿力量,“就像水循環本身,蒸發與降水平衡,滲透與徑流協調,才能生生不息。新能源開發也一樣,找到與水資源的平衡點,才能持續發展。”
研討會結束時,王司長主動走到葉可西麵前,握住他的手:“西博士,你的模型和方案,我們會重新評估。或許……我們確實走得太急了。”
真正的改變,始於觀念的鬆動。葉可西的理論像一顆投入湖麵的石子,漣漪漸漸擴散開來。他受邀在各大高校開設公開課,台下總是座無虛席。
“大家看這個鐘擺,”他在公開課上晃動一個古老的擺鐘,“它能一直擺動嗎?不能,因為摩擦力會消耗能量。但如果有外力補充,讓消耗與補充平衡,它就能持續擺動。”
他指著窗外的天空:“地球的水循環就是一個巨大的鐘擺,太陽能是它的驅動力。人類的活動,要麼是在幫助這個鐘擺保持平衡,要麼是在加速它的停擺。”
“物理規律從不偏袒誰,”葉可西的目光落在一張張年輕的臉上,那些未來的工程師、科學家、決策者,“它告訴我們,沒有永恒的索取,隻有平衡的循環。水如此,能源如此,人類與地球的關係,亦是如此。”
這些話語像種子一樣,落入年輕的心田。幾年後,當新一代的新能源基地在全球崛起時,人們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配套著水循環監測係統。在沙特的沙漠光伏電站,每一塊光伏板下都安裝著集水裝置,收集的露水和雨水被用於清洗麵板;在北歐的氫能工廠,所有的冷卻水都經過三重過濾,重新彙入附近的河流;在中國的青藏高原,任何新能源項目都必須通過“地下水影響評估”,開采量嚴格控製在自然補給量的50以內。
葉可西站在實驗室的窗前,看著最新傳來的衛星圖像:全球主要新能源基地的周邊,植被覆蓋率正在緩慢回升,乾涸的河流重新泛起漣漪。他知道,這不是終點,但至少,人類在追逐進步的路上,學會了低頭看看腳下的水,看看那遵循著物理規律、默默循環了億萬年的生命之源。
他的地球物理模型被陳列在國家科技館,旁邊的說明牌上寫著:“平衡,是最持久的動力。”無數孩子趴在玻璃上,看著藍色的液體在模型中緩緩流動,眼中閃爍著好奇的光——他們或許還不懂複雜的物理公式,但已經開始明白,有些東西,不能隨便索取。
這就夠了。葉可西想。他埋下的,是一顆關於“循環”的種子,它將在未來的科技之林中,長成守護水資源的參天大樹。
喜歡時空守護者及永生人請大家收藏:()時空守護者及永生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