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後的第三十天,3號宇宙的雲芳鎮被裹進了一場灼人的熱浪裡。太陽像個燒紅的銅盤懸在頭頂,連風都帶著焦味,吹過麥田時,不再是往日的麥浪翻滾,而是揚起一層細碎的黃土。田埂上的土塊裂成了巴掌大的碎塊,用腳一踩就簌簌往下掉渣,裂縫深得能塞進半根手指——這是雲芳鎮老一輩人都沒見過的乾旱,氣象台的廣播裡每天都在重複“百年不遇”,可對農民來說,這四個字的重量,是眼看著自家麥田一天比一天枯萎的絕望。
清晨五點,葉雲天就被窗外的喧鬨聲吵醒了。他走到院門口,看見十幾個穿著補丁衣裳的農民站在合作社門口,領頭的是黃沙鎮的王鎮長,皮膚被曬得黝黑,嘴唇裂著幾道血口子,手裡攥著一把枯黃的麥苗,麥苗的根須乾得像草繩,一碰就碎。
“葉同誌,求你救救我們的麥子!”王鎮長一看見葉雲天,就快步走了過來,聲音帶著哭腔,“黃沙鎮的麥田全乾了,土都裂到一尺深,麥苗從根開始枯,昨天我去看,連剛冒頭的新葉都卷成了筒子。再這麼旱下去,今年就得絕收了!”
他身後的農民也跟著附和,有人舉起手裡的空水桶:“井裡的水都快抽乾了,漫灌了兩天,水剛澆下去就沒影了,地裡連點濕痕都留不下!”還有人抹著眼淚:“我家娃還等著賣了麥子交學費,這要是絕收了,可咋整啊……”
葉雲天看著他們手裡枯黃的麥苗,又望向遠處的天空——萬裡無雲,太陽已經開始發辣,這樣的天氣,傳統的漫灌根本起不了作用,隻會白白浪費寶貴的水資源。他拍了拍王鎮長的肩膀:“走,先去我們雲芳鎮的麥田看看。”
一行人跟著葉雲天往麥田走,越靠近雲芳鎮,越能感覺到不一樣。遠處黃沙鎮的麥田是一片灰黃色,像是被大火燒過,而雲芳鎮的麥田卻透著鮮活的綠,麥葉舒展著,在陽光下泛著健康的光澤,連田埂上的土都帶著幾分濕潤。
“這……這是咋回事?”王鎮長停下腳步,指著雲芳鎮的麥田,眼睛瞪得溜圓,“同樣的天,咋你們的麥子長得這麼好?”
葉雲天彎腰撥開麥壟,露出埋在土裡的黑色滴灌帶——滴灌帶表麵有細密的小孔,正以每秒一滴的速度,將水精準地滴在麥苗的根部,土壤被浸潤出一圈淺褐色的濕痕,既沒有多餘的水分蒸發,也沒有浪費。在滴灌帶旁邊,還插著一個巴掌大的銀色傳感器,傳感器的指示燈每隔幾秒就閃一下,像是在實時監測著什麼。
“這是智能滴灌係統。”林月瞳拿著平板走了過來,屏幕上跳動著土壤濕度的數據,“我們在每片麥田裡都裝了土壤濕度傳感器,隻要監測到濕度低於30,係統就會自動啟動滴灌,每株麥苗的供水量都是按它的生長需求算好的,不多不少,剛好能被根係吸收。”
她又指向合作社倉庫旁邊的蓄水池:“而且我們還裝了雨水回收係統,下雨的時候,倉庫屋頂的雨水會順著管道流進蓄水池,經過過濾後再接入滴灌係統。上次下的那場小雨,我們回收了20噸水,夠這片麥田用半個月了。”
王鎮長蹲在地裡,看著水滴順著滴灌帶落在麥苗根部,又摸了摸濕潤的土壤,手指捏了捏,土塊能揉成泥團,不像黃沙鎮的土,一捏就碎。他站起身,突然抓住葉雲天的手:“葉同誌,我們黃沙鎮也想裝這東西!多少錢都行,不能讓麥子就這麼渴死!”
他身後的農民也紛紛點頭,有人急切地問:“我們現在加入合作社還來得及嗎?隻要能保住麥子,我們啥都願意乾!”
葉雲天看著他們急切的眼神,心裡也鬆了口氣——這不僅是保住一片麥田,更是讓更多人看到科技抗災的力量。他點頭:“來得及!合作社的滴灌設備還有庫存,今天就能安排人去黃沙鎮安裝,傳感器的數據會同步到小星的係統裡,我讓小星幫你們盯著濕度,保證麥子能喝上水。”
王鎮長激動得連連點頭,轉身對身後的農民喊:“聽見沒?咱們的麥子有救了!都跟著葉同誌的人去裝設備,千萬彆偷懶!”
看著他們匆匆忙忙跟著合作社的技術員去黃沙鎮,林月瞳笑著對葉雲天說:“這下好了,周邊鄉鎮肯定都會來申請加入,合作社的規模要擴大了。”
葉雲天望著眼前綠油油的麥田,又看向鎮子東邊——那裡有五座剛建好的智能溫室,透明的聚碳酸酯板在陽光下泛著淡淡的藍光,像是五座守護著希望的玻璃房子。“不止是滴灌,溫室那邊也該有收獲了。”
雲芳鎮的智能溫室是半個月前建好的,五座溫室並排立在鎮子東邊的空地上,每座都有半個足球場大。走進溫室的瞬間,一股溫暖濕潤的氣息撲麵而來,和外麵的燥熱截然不同——外麵的氣溫已經超過35度,可溫室內的溫度卻穩定在25度,濕度計顯示60,剛好是蔬菜生長的最佳環境。
溫室的頂部裝著智能遮陽板,根據太陽的角度自動調節開合,避免強光灼傷蔬菜;四周的通風口會定時開啟,更換新鮮空氣;地麵上的管道和滴灌係統相連,為蔬菜提供精準的水分和養分;最特彆的是懸掛在棚頂的補光燈,發出柔和的粉紅色光——這是小星根據蔬菜的光合作用需求,調配出的最優光譜,能讓蔬菜在光照不足時也能正常生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此刻,溫室裡的番茄藤已經爬滿了支架,綠油油的葉子間掛著一串串紅彤彤的番茄,有的還帶著淡淡的青色,像一個個小燈籠。王大叔正拿著籃子,小心翼翼地摘著成熟的番茄,他的動作很輕,生怕碰壞了果實,籃子裡已經裝了大半,紅彤彤的番茄堆在一起,看著就讓人歡喜。
“葉同誌,林丫頭,你們來啦!”王大叔看到葉雲天和林月瞳,笑著直起身,手裡還舉著一個剛摘的番茄,“快嘗嘗,這番茄比夏天露天種的還甜,水分也足!”
葉雲天接過番茄,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嘴裡散開,沒有一絲酸澀,比他在1號宇宙吃過的番茄還要好吃。“味道真不錯,今年能收多少?”
“第一批估計能收1000斤!”王大叔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條縫,他指著旁邊的黃瓜架,“你看那黃瓜,也快熟了,估計下周就能摘。還有那邊的青椒,長得比拳頭還大!”
林月瞳拿出平板,調出溫室的生長數據:“這些番茄從育苗到成熟隻用了60天,比露天種植早了2個月。而且因為溫室內的環境可控,沒有病蟲害,也不用打農藥,是純綠色的,收購商已經提前預定了,價格是露天番茄的兩倍。”
“兩倍?”王大叔愣了一下,隨即笑得更開心了,“那我這1000斤番茄,能賣不少錢啊!以前冬天哪有新鮮菜賣?都是秋天囤的白菜蘿卜,吃一冬天都吃膩了。現在倒好,冬天也能有新鮮番茄、黃瓜吃,還能賣這麼好的價錢,這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他一邊說,一邊把摘好的番茄裝進箱子裡,箱子上貼著“雲芳科技溫室種植”的標簽——這是合作社特意設計的,用來區分科技種植的農產品,沒想到剛掛出去,就有縣城的超市來訂貨,說要放在“優質農產品”專區賣。
隨著乾旱的持續,雲芳鎮的智能滴灌和溫室成了周邊鄉鎮的“救命稻草”。不僅黃沙鎮,清溪鎮、石頭鎮的農民都紛紛申請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的設備訂單排到了一個月後,技術員們每天都忙著去各個鄉鎮安裝滴灌係統、調試溫室設備,小星的全息屏每天都要處理上百條預約信息,卻依舊有條不紊。
而更讓葉雲天和林月瞳驚喜的,是農民們抗災意識的轉變。
以前一遇到災害,農民們最先做的就是去鎮上的廟裡求神拜佛,燒上幾炷香,盼著老天開恩。可這次乾旱,雲芳鎮的農民們卻主動跑到合作社,圍著技術員問滴灌係統的原理,纏著小星講溫室的調控方法。合作社每周組織的抗災科技培訓課,每次都坐滿了人,村委會的院子裡擺滿了小板凳,連牆根下都站滿了人。
培訓課上,小星會用全息投影展示滴灌係統的運作流程,把複雜的原理變成簡單的動畫——比如傳感器怎麼“感知”土壤濕度,滴灌帶怎麼“判斷”供水量,雨水回收係統怎麼“過濾”雜質。農民們看得很認真,有人拿著筆記本,把重點一條一條記下來,字跡歪歪扭扭,卻寫得很整齊;有人用手機拍著投影,說要發給在外打工的兒子看;還有人時不時舉手提問,問題從“滴灌帶凍住了怎麼辦”,到“溫室的補光燈壞了怎麼修”,甚至還有人問起了和農業無關的事。
“葉同誌,”培訓課快結束時,李奶奶顫巍巍地舉起手,她以前是求神最積極的人,這次卻拿著筆記本,記了滿滿好幾頁,“我想問一下,這科技能不能做能抗地震的房子?我們村去年地震,塌了不少屋,我家的土坯房也裂了縫,現在住著總怕塌了。”
她的話一出,不少農民都跟著點頭。張嬸也說:“是啊葉同誌,要是能住上不怕地震的房子,我們就不用再怕天災難了!”
葉雲天看著他們期待的眼神,心裡很清楚,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房子的問題,更是農民們對科技從“依賴”到“信任”的轉變——他們不再隻把科技當成種地的工具,而是開始相信,科技能解決更多生活中的難題,能給他們帶來更安穩的生活。
他走到李奶奶身邊,蹲下身,看著她筆記本上的字,認真地說:“李奶奶,您放心。等農業科技這邊穩住了,我們就著手研究抗震房。到時候,咱們雲芳鎮的人,都能住上又安全又舒服的房子,再也不用怕地震了。”
李奶奶聽了,笑得眼睛都濕了,她用袖子擦了擦眼角,又低頭看了看筆記本上記的“滴灌係統維護要點”,小聲說:“以前總覺得科技是啥了不起的東西,離咱們農民遠得很。現在才知道,科技就是幫咱們種地、幫咱們抗災、幫咱們住安穩房子的好東西。”
培訓課結束時,天已經黑了。村委會的院子裡亮起了路燈,農民們三三兩兩地走回家,手裡拿著合作社發的科技手冊,有的還在討論著今天學到的知識。小星的全息屏還亮著,正在給沒聽懂的農民重複講解滴灌係統的維護方法,柔和的藍光映在農民們認真的臉上,像是在夜色裡點亮了一盞盞希望的燈。
葉雲天和林月瞳站在院子門口,看著農民們遠去的背影,又望向東邊的溫室——溫室的補光燈還亮著,粉紅色的光透過透明的聚碳酸酯板,在夜色裡形成一片溫暖的光暈,像是在守護著裡麵生長的蔬菜,也守護著這片土地上越來越濃的希望。
他們知道,這場百年乾旱帶來的不僅是危機,更是機遇——它讓3號宇宙的農民們真正看到了科技的力量,讓反科技的壁壘在不知不覺中瓦解,讓“科技能讓生活更好”的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紮下了更深的根。而這,隻是3號宇宙農業革新的第二步,未來還有更長的路要走,但此刻,他們已經看到了清晰的方向。
喜歡時空守護者及永生人請大家收藏:()時空守護者及永生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