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號宇宙的初春,首都“星垣城”的國際會展中心被一片藍色的科技光暈包裹著。巨大的玻璃穹頂下,懸掛著“第一屆3號宇宙科技農業博覽會”的紅色橫幅,橫幅兩側的全息投影不斷循環播放著雲芳鎮的麥田、青禾縣的智能倉儲、中部平原的飛行農用車——那些曾經隻存在於“反科技傳言”裡的“鐵疙瘩”,如今以鮮活的姿態,展現在全宇宙人的眼前。
會展中心的入口處,兩台半人高的ai除草機器人正隨著音樂節奏轉動機械臂,它們精準地“摘”下空中飄落的綠色泡沫塊模擬雜草),扔進身後的收集盒,引得圍觀人群陣陣驚呼。孩子們圍著機器人跑,伸手想摸又怕被機械臂碰到,機器人的全息屏立刻亮起可愛的卡通圖案,電子音變得軟糯:“小朋友,要保持安全距離哦~”
往裡走,智能溫室的11模型更是成了焦點。透明的聚碳酸酯板裡,番茄藤沿著智能支架攀爬,粉紅色的補光燈緩緩轉動,地麵的滴灌帶每隔幾秒就滴下一滴水,濕度計和溫度計的數值在全息屏上實時跳動。模型旁邊,林月瞳正拿著平板給觀眾演示:“大家看,通過這個app,我們可以遠程調節溫室的溫度、濕度和光照。就算在千裡之外,也能把溫室裡的蔬菜照顧得很好。”
一位來自西部高原的老牧民湊到模型前,手指輕輕碰了碰透明板:“這東西在零下幾十度的高原也能用嗎?我們那邊冬天連草都長不出來,更彆說種菜了。”
“當然可以。”林月瞳笑著調出高原溫室的設計圖,“我們會在溫室的牆體裡加保溫層,還會用太陽能供暖,就算外麵零下30度,溫室內也能保持25度,您冬天也能種出新鮮蔬菜。”
老牧民眼睛一亮,立刻拿出筆記本記下:“那我回去就跟村裡說,咱們也建幾座這樣的溫室!”
會展中心的另一側,飛行農用車的展示區更是排起了長隊。觀眾可以走進駕駛艙體驗,感受100米高空的模擬飛行——顯示屏上會實時投射出中部平原到南部港口的航線,連下方的麥田、河流都清晰可見。張師傅穿著合作社的藍色工裝,正在給觀眾講解操作:“我以前趕了三十年馬車,現在開這個飛行農用車,一天就能到南部港口,糧食一點都不損耗。這科技,真是改變了我們農民的命!”
上午十點,博覽會的重頭戲——3號葉雲天的演講準時開始。演講台後方的全息屏上,播放著一組對比圖:左邊是兩年前雲芳鎮的麥田,土塊乾裂,麥苗枯黃,農民們背著鋤頭一臉愁容;右邊是現在的雲芳鎮,綠油油的麥田裡,ai機器人在忙碌,農民們笑著摘番茄,孩子們在科技社區的廣場上玩耍。
葉雲天站在演講台前,穿著簡單的深灰色工裝,手裡沒有複雜的演講稿,隻有一張合作社的收成統計表。他舉起統計表,聲音溫和卻有力:“大家看,這是雲芳鎮2026年和2028年的收成對比——2026年,雲芳鎮的小麥畝產隻有600斤,有30的農民吃不飽飯;2028年,畝產達到了1800斤,家家戶戶都住上了抗震房,冬天能吃到新鮮蔬菜,孩子能去科技教室學編程。”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台下的觀眾——有穿著西裝的官員,有扛著相機的記者,還有帶著草帽的農民,甚至還有幾個熟悉的身影,比如曾經帶頭反對科技的雲芳鎮教書先生,還有前反科技協會的會長、石頭鎮的老村長。
“曾經,我們很多人怕科技。”葉雲天的聲音透過麥克風傳遍整個會展中心,“有人說科技會‘觸怒老天’,有人說科技會讓農民失業,有人說‘老祖宗的種地方法才靠譜’。可這兩年,我們用事實證明,科技不是災禍,是幫我們過上好日子的工具。”
他指著身後的全息屏,畫麵切換到黃沙鎮李嬸的家:李嬸正坐在智能沙發上看電視,旁邊的ai醫療助手在給她測血壓;屋外,ai除草機器人在麥田裡忙碌,她的孫子正圍著機器人玩。“這是黃沙鎮的李嬸,以前除草要彎著腰乾一天,腰間盤突出犯了隻能躺在床上哭。現在有了ai除草機器人,她再也不用遭那份罪,還能在家用ai醫療助手看病。”
畫麵又切換到北部山區的張爺爺:張爺爺正拿著手機,通過合作社app預約麵粉加工,旁邊的桌子上擺著剛賣果醬賺的錢。“這是北部山區的張爺爺,以前他的蘋果隻能在本地賣,爛在樹上的比賣掉的還多。現在有了飛行農用車和保鮮加工站,他的蘋果能賣到南部港口,還能加工成果醬,一年能多賺三萬塊。”
台下靜悄悄的,連記者的相機快門聲都輕了許多。突然,一個蒼老的聲音響起:“葉同誌,我以前錯了!”
眾人循聲望去,隻見雲芳鎮的教書先生慢慢站起身。老人頭發花白,手裡還拿著一本泛黃的舊書——那是他以前用來宣傳“科技觸怒老天”的《天工開物注》。他走到演講台前,對著葉雲天深深鞠了一躬,又轉向台下的觀眾,聲音帶著愧疚:“我以前總說科技會‘觸怒老天’,會讓土地荒蕪,還組織人反對合作社。可這兩年,我看著雲芳鎮的變化——麥子長得越來越好,農民們吃得飽、住得好,孩子們能學科技,我才知道,我錯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舉起手裡的舊書,又從口袋裡掏出一本嶄新的《科技農業入門》:“這是我現在寫的書,裡麵教農民們怎麼用土壤監測儀,怎麼預約ai機器人,怎麼通過app賣糧食。我想告訴大家,科技不是‘逆天’,是‘順天應人’——順應老天的規律,幫我們人類過上更好的生活。”
說完,老人率先鼓起掌。台下先是一片寂靜,隨即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官員們站起身,記者們放下相機鼓掌,農民們更是激動地喊著“說得對”,連前反科技協會的老村長都紅著眼眶,用力拍著巴掌。葉雲天看著這一幕,眼眶也有些濕潤——他知道,這掌聲不是給演講的,是給科技帶來的改變,是給觀念的革新,是給3號宇宙新生的希望。
演講結束後,不少曾經的反科技協會成員都圍了過來。老村長握著葉雲天的手,不好意思地說:“葉同誌,以前我帶頭反對你,現在我想加入合作社,幫你組織農民培訓。我們石頭鎮還有很多老人不懂科技,我想用我的經曆,讓他們相信科技。”
“還有我們!”幾個前反科技協會的成員也紛紛開口,“我們成立一個‘科技普及隊’,去偏遠地區宣傳科技種植,把我們以前反對的,現在都給補回來!”
葉雲天笑著點頭:“歡迎大家加入!隻要我們一起努力,就能讓更多人相信科技,用上科技。”
從那以後,前反科技協會的成員們真的成了科技普及的“急先鋒”。教書先生編寫的《科技農業入門》成了合作社的指定教材,裡麵沒有複雜的理論,隻有接地氣的操作步驟——比如“怎麼用土壤監測儀測肥力”“怎麼在app上預約除草機器人”“怎麼看倉儲中心的糧食狀態”,還配了很多插圖,連不識字的老人都能看懂。
老村長則帶著“科技普及隊”走遍了青禾縣的偏遠鄉鎮。在山坳裡的王家村,他用自己的經曆告訴村民:“我以前也怕科技,覺得老祖宗的方法才好。可現在我家的麥田用了ai播種機,畝產翻了三倍,住上了抗震房,這都是科技帶來的。你們要是不信,就先試試滴灌係統,不好用再拆,我給你們擔保!”
王家村的村民半信半疑地裝了滴灌係統,一個月後,看著自家綠油油的麥苗,再對比隔壁村枯黃的麥田,終於服了。村長握著老村長的手說:“以前是我們眼界窄,以後就跟著你們學科技!”
而在博覽會結束後的一個月,3號林月瞳在首都星垣城建的“月瞳科技學院”也正式開學了。學院坐落在星垣城的東部,紅色的教學樓前,立著一塊巨大的石碑,上麵刻著“科技興農,共富共生”八個金色大字。
開學第一天,200名學生穿著統一的藍色校服,整齊地站在操場上。他們的身份各不相同:有來自雲芳鎮的老農民王大叔,他想學會修ai機器人,以後不用總麻煩技術員;有來自南部沿海的年輕人小李,他想研發更適合沿海的水稻種植技術;還有三個前反科技協會的成員,他們想係統地學習科技知識,更好地幫偏遠地區的農民普及科技。
林月瞳站在講台上,看著台下的學生,臉上滿是欣慰:“歡迎大家來到月瞳科技學院。在這裡,我們不僅要學怎麼用ai機器人、怎麼調智能溫室、怎麼開飛行農用車,更要學一個道理——科技不是用來炫耀的,是用來幫人的。”
她指著教室牆上的一張照片:那是兩年前,她和葉雲天在雲芳鎮的麥田裡拍的,當時他們正蹲在地上,給農民們演示土壤監測儀,背景裡的小麥剛冒出嫩芽。“大家看,這是兩年前的雲芳鎮。那時候,隻有幾台ai機器人,農民們還在懷疑;現在,雲芳鎮成了科技社區,全宇宙的農民都來學習。”
“我們這一代人,有幸見證了科技改變農業;而你們,要成為傳承科技的人。”林月瞳的聲音漸漸提高,“我們不僅要自己用好科技,還要教更多人用科技,讓3號宇宙的每一寸土地,都能長出希望;讓每一個農民,都能因為科技過上好日子;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科技的陽光下長大。”
教室裡靜悄悄的,學生們都低著頭,認真地記著筆記。王大叔的筆記本上,歪歪扭扭地寫著“要學會修機器人,幫村裡的人”;小李的筆記本上,畫著未來水稻種植的草圖;前反科技協會的成員,在筆記本上寫下“以前錯了,現在要幫更多人”。
學院的實驗室裡,學生們正在小星的指導下操作土壤監測儀;操場上,飛行農用車的模擬駕駛艙前排起了長隊;圖書館裡,《科技農業入門》《智能溫室設計》等書籍被翻得卷了邊——這裡沒有“反科技”的傳言,隻有對知識的渴望,對未來的期待。
傍晚時分,夕陽透過教室的窗戶,灑在牆上的照片和“科技興農,共富共生”的標語上,金色的光芒籠罩著整個教室。林月瞳站在窗前,看著學生們在操場上討論著白天學到的知識,臉上露出了微笑。她知道,這200名學生,就是3號宇宙科技農業的未來——他們會把在這裡學到的知識,帶到中部平原的麥田,帶到南部沿海的稻田,帶到北部山區的果園,帶到每一片需要科技的土地上。
觀念的革新,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事實的證明,需要真誠的溝通,需要有人帶頭改變,更需要有人傳承希望。而在3號宇宙,這場關於科技的觀念革新,已經從星垣城的博覽會,從月瞳科技學院的課堂,從每一個曾經反對、如今支持科技的人心裡,悄悄蔓延開來,像春雨一樣,滋潤著這片曾經貧瘠的土地,讓希望的種子,在每一個人的心裡,生根發芽。
喜歡時空守護者及永生人請大家收藏:()時空守護者及永生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