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號宇宙的盛夏,雲芳鎮的東頭豎起了一片嶄新的白色建築群。屋頂的太陽能板在陽光下泛著淡藍光澤,牆麵是淺灰色的未來複合建材,窗戶是雙層隔音玻璃——這是3號葉雲天為雲芳鎮農民打造的“智能抗震房”,也是3號宇宙第一批真正意義上“會保護人的房子”。
王大叔站在自家新房的門前,手裡攥著黃銅鑰匙,指尖微微發顫。三個月前,他還住在鎮西頭的土坯房裡——那房子是他爺爺傳下來的,牆皮早已脫落,下雨天漏雨,刮大風時門窗吱呀作響,最讓他害怕的是地震。去年春天的那場4級地震,土坯房的牆裂了一道拳頭寬的縫,他抱著孫子蹲在桌子底下,聽著房梁“咯吱”響,以為自己要和房子一起塌了。
“王大叔,快進去看看吧,裡麵的恒溫係統已經調試好了。”合作社的技術員小陳笑著遞過一本《智能抗震房使用手冊》,“您要是不會用,小星隨時能來教您。”
王大叔深吸一口氣,插進鑰匙擰開房門。一股清爽的風撲麵而來——外麵的氣溫已經超過35度,屋裡卻隻有25度,不冷不熱,正好舒服。他伸手摸了摸牆壁,建材是細膩的磨砂質感,敲上去發出沉悶的“咚咚”聲,不像土坯房那樣一敲就掉渣。小陳在旁邊解釋:“這是1號宇宙的複合抗震材料,能抗8級地震,就算遇到強震,牆壁也不會裂,房梁也不會塌。”
客廳的牆上掛著一塊智能控製麵板,上麵顯示著“溫度25c、濕度50、空氣質量優”。小陳按了一下“溫度調節”鍵,麵板上的數字變成23c,屋裡的風立刻涼了幾分:“這是恒溫係統,ai會根據外麵的天氣自動調節溫度,冬天不用生爐子,夏天不用扇扇子,還能節省能源。”
王大叔走到廚房,看到水槽下方有一個銀色的回收箱,管道連接著屋頂:“這是雨水回收係統,下雨天屋頂的雨水會順著管道流進來,經過過濾後能用來洗菜、澆花,一年能省不少自來水錢。”小陳打開回收箱,裡麵的濾芯乾淨如新,“濾芯三個月換一次,合作社免費提供,您隻要在app上預約就行。”
最讓王大叔滿意的是臥室的智能床——床墊能根據他的腰間盤情況調節硬度,床頭還有一個小型ai健康監測儀,隻要把手放在上麵,就能測血壓、心率。“您每天早上測一次,數據會同步到合作社的健康平台,要是有異常,ai醫療助手會提醒您,還能幫您聯係醫生。”
王大叔坐在智能床上,摸著結實的牆壁,又看了看窗外——新房的院子裡,他的孫子正圍著一個ai掃地機器人玩,機器人在院子裡轉圈,把落葉掃得乾乾淨淨。他突然紅了眼眶,聲音帶著哽咽:“以前地震時,我總怕房子塌,抱著孫子躲在桌子底下哭。現在住在這裡,牆結實,屋裡舒服,再也不用怕了,踏實!”
智能抗震房的消息很快傳遍了雲芳鎮,第一批100套房子剛建好,就被村民們搶著預定。沒過多久,青禾縣、黃沙鎮、北部山區都開始建抗震房——葉雲天從1號宇宙引進了模塊化建房技術,一套房子的組件運到現場後,隻要3天就能組裝好,成本比傳統磚房還低。兩年後,3號宇宙80的農民都住進了智能抗震房,再也沒人怕地震,沒人住漏雨的土坯房。
這天清晨,葉雲天和林月瞳剛走進雲芳鎮的合作社,就看到一位老人拄著拐杖,在門口焦急地張望。是偏遠山區的李奶奶,老人今年72歲,兒子在外地打工,平時隻有她一個人住。以前她生病,要走三十多裡山路才能到鎮上的衛生院,有一次感冒拖成了肺炎,差點丟了命。
“葉同誌,林丫頭,你們可算來了!”李奶奶拉著林月瞳的手,急切地說,“我這幾天總頭暈,想測測血壓,可山路不好走,我實在走不動了。”
“李奶奶,您彆著急,咱們現在在家就能測。”林月瞳扶著李奶奶坐下,從合作社的櫃子裡拿出一台白色的ai醫療助手——巴掌大的設備,屏幕上有“血壓檢測”“心率檢測”“常見疾病谘詢”三個按鈕。她讓李奶奶把胳膊放在檢測台上,設備的腕帶自動收緊,屏幕上很快跳出數據:“血壓16095hg,輕度高血壓,建議及時就醫,日常注意低鹽飲食。”
“高血壓?”李奶奶愣了愣,“我以前沒這毛病啊,會不會是設備不準?”
“您彆擔心,我們再測一次,還能遠程聯係首都的醫生。”林月瞳按了“遠程會診”鍵,屏幕上很快出現了首都星垣城醫院張醫生的臉。張醫生仔細看了李奶奶的血壓數據,又問了她的症狀:“您是不是最近總吃鹹菜?晚上睡眠好不好?”
“是啊,我喜歡吃鹹菜,晚上總失眠。”李奶奶點頭。
“那您以後要少吃鹹菜,多吃新鮮蔬菜,晚上睡前喝杯溫牛奶。”張醫生給出用藥建議,“我給您開的藥,合作社的ai藥房會送上門,您按時吃,一周後再測血壓,有問題隨時聯係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奶奶看著屏幕上的張醫生,又看了看手裡的ai醫療助手,激動得說不出話。她拉著葉雲天的手,老淚縱橫:“以前生病要走幾十裡路,走不動就隻能扛著,多少人扛著扛著就沒了。現在在家就能查病,還能跟首都的醫生說話,科技救了我的命啊!”
從那以後,ai醫療助手成了3號宇宙農民的“家庭醫生”——每個村的合作社都有一台,村民們不用再走山路看病;抗震房裡也裝了小型ai醫療助手,老人在家就能測健康數據;偏遠山區的牧民,用手機就能連接ai醫療助手,谘詢草原常見的關節病、胃病。一年後,3號宇宙農民的常見病就診率提升了60,再也沒人因為“看病遠”而耽誤治療。
隨著抗震房、ai醫療助手的普及,雲芳鎮漸漸變成了“科技社區”——路邊的垃圾桶換成了ai垃圾分類箱,隻要把垃圾扔進去,ai會自動識彆分類,還會語音提示:“您扔的是廚餘垃圾,已分類到可回收箱,感謝您的配合!”;家家戶戶的電燈換成了智能照明係統,有人走進房間,燈會自動亮起,離開後自動熄滅,還能調節亮度;社區的東邊建了一座“科技教室”,裡麵有編程電腦、小機器人組件、3d打印機,孩子們放學後都來這裡上課。
傍晚時分,葉雲天和林月瞳在社區裡散步。科技廣場上,幾十位農民正跟著音樂跳廣場舞,領舞的是黃沙鎮的李嬸,她穿著新買的紅色舞鞋,腰杆挺得筆直,再也不是以前那個彎腰除草的樣子。廣場旁邊的科技教室裡,孩子們圍在一起,用樂高積木拚小機器人,小星的全息屏在教室裡飄著,教孩子們怎麼給機器人編程:“大家看,把這個‘前進’模塊拖到這裡,機器人就能往前走啦!”
一個小男孩舉著自己拚的機器人,跑到葉雲天麵前:“葉叔叔,你看我的機器人!它能除草,還能澆花,以後我要做一個更大的機器人,幫爺爺種地!”
葉雲天蹲下身,摸了摸小男孩的頭:“真厲害,以後你一定能做出更好的機器人。”
林月瞳看著眼前的景象——跳舞的農民,編程的孩子,巡邏的ai保安機器人,還有路邊自動噴水的智能綠化帶,笑著說:“你看,這就是我們想給3號宇宙的生活。”
葉雲天點頭,目光望向遠方——社區的儘頭,智能抗震房的燈光漸漸亮起,像一片溫暖的星海;飛行農用車從空中飛過,載著剛收割的小麥,朝著倉儲中心飛去;遠處的科技種植帶裡,ai機器人還在忙碌,麥苗在月光下泛著淡綠的光澤。
“以前我們總說,要讓科技改變農業。”葉雲天的聲音溫柔而堅定,“現在才發現,科技不僅能改變農業,還能改變生活——讓農民住得安全,看得上病,讓孩子們有學上,有夢想。這才是科技的意義,不是冰冷的機器,是溫暖的生活。”
晚風拂過社區,帶著麥田的清香和科技廣場的音樂聲。孩子們的笑聲、農民們的歌聲、ai機器人的電子音交織在一起,像是一首關於希望的歌。3號宇宙的生活,再也不是“靠天吃飯”的艱辛,而是充滿科技溫度的幸福日常——每一棟抗震房,每一台ai醫療助手,每一間科技教室,都在訴說著這片土地的新生,訴說著科技與生活的完美融合。
喜歡時空守護者及永生人請大家收藏:()時空守護者及永生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