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一號庇護小鎮的教會,那就相當於一個組織整體,他們會共同拾荒,有人去世會共同哀悼,隻針對信徒內部,不會隨便給陌生人發放食物的。
畢竟他們自己的食物都不多,而且還屬於教會整個整體,大家拾荒隻能留下小部分自用,大部分都要上交。
這就是一個大家庭,教會內部不允許有私財,大家吃一樣的,工作一樣的,小孩有所教導,老人有所依靠。
共濟會跟教會差不多,不過共濟會允許有私財,多勞多得嘛。
大家閒著的時候就是個體,拾荒的時候就是整體,再按照一定比例分配所得。
如果有人死了,也會把所得分給你的家人,共濟會內部團結,一致對外。
這就是一號庇護小鎮的發展模式。
二號庇護小鎮就在一號邊上,卻是家族類型的發展模式。
主要是同姓為家。
建立一個宗祠,同姓多多少少都有點親戚。
有了親戚這個紐帶,大家去拾荒的時候,也可以互幫互助,如果有人欺負了,家族的人也會一起上。
他們更加的排外,除非你是嫁進來或者上門女婿,不然不接受外人,或者信不過外人。
現在二號庇護小鎮的家族不少,少的幾十人,多的數百人之多。
家族當中有自己的交通工具,收糧的時候,也是一個家族承包一小片,由家族德高望重的老人管理。
畢竟黑暗時代,能夠信任的,也隻有自己的家人了,其次是兄弟姐妹之類的親戚。
家族就是這種情況下發展起來的,雖然親戚也不一定都是好人,但是有了親戚基礎,多少比陌生人信任吧。
四號庇護小鎮,主要模式還是同行互相的團結。
大家抱團取暖,也不一定是同行,主要還是誌趣相投之類的,或者說居住在一起的人,大家被動的,下意識的進行團結。
沒有什麼具體的帶頭人,但是被迫於其他的壓力,大家互相幫助,畢竟都是鄰居之類的。
就像餘正道,他和周圍的人都是同行,麵對外人,大家一起應對麻煩,內部也是存在間隙的,說起來並沒有家族和教會那麼團結。
畢竟他們沒有信任的紐帶,隻是形勢所迫,被動的走在一起。
最後說說這個三號庇護小鎮。
三號庇護小鎮都是散人為主,也是最不團結的一個小鎮了。
九成都是依靠拾荒生存。
而且三號庇護小鎮的位置也不太好,一邊是大河,一邊是高輻射的禁區,被兩者夾在了最中間。
所以導致三號庇護小鎮也最封閉,想要遠離隻有一條道路,看起來也是發展最差的一個。
當初可能也是因為最弱,才會被趕到這裡生活的,這裡人也沒有什麼信任基礎,能夠依靠的,可能也隻有自己的家庭了。
至於傭兵團模式,那是四個小鎮都存在的,不僅如此,安全區裡麵也有傭兵團,所以不算在模式之內。
也不是有誰刻意引導,就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自主形成的不同發展方式罷了。
喜歡掙紮在廢土的日子請大家收藏:()掙紮在廢土的日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