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數百萬的工人都在大浪潮下不得不重新開始尋找自己在社會當中的定位,進行二次上崗。
新世紀第二個十年開頭,數十萬的企業因為全球化浪潮退去的經濟大勢,不得不轉行進行二次創業。
這兩次的大勢經曆,讓何雨柱對於身份這個界限並沒有如今這些人們那麼看重。
在他看來,生存才是第一位。
而且何雨柱還研究過相關政策,雖然如今從上到下,大家對於身份出身看得非常嚴重,可是也沒有哪一個文件和政策專門規定了,身份出身必須鎖死。
反而很多政策和文件都在宣傳著,要對一些舊有的勢力進行改造。
哪怕後來的風暴當中,批判固然是一種方式,可是最主流的思想,依然是通過勞動來對這些人進行改造。
誰敢說把人招進工廠當中不算勞動改造?
真以為工人老大哥的政策傾斜隻是說說而已?
有些事情不上稱四兩,上稱千斤都擋不住。
而很顯然,工人的政治地位,那就是一條誰都不敢輕易碰觸的紅線。
李懷德隻是一時被局限了思維,並不代表著他愚蠢。
恰恰相反,比起何雨柱這個小白,李懷德才是真正的官場老政客。
所以何雨柱剛剛提出了一個建議,他的腦海裡就瞬間迸發了無數的想法。
沒有去管李懷德的沉思,何雨柱繼續說著自己想出來的方案。
“除了這個主選的方案,還有一個無奈的備選方案。”
“那就是一旦婁半城要是不願意,那麼我們可以不要他本人出麵,但是儘可能的把他的人脈關係和運輸渠道給接過來!”
“隻是這樣一來,我們廠出麵就有些不合適,畢竟我們的體量和政治級彆就放在這裡,我的想法是把有關單位拉進來,然後以保障我們廠為主,如果要是能夠有更多的收獲,那麼就由有關單位自己去支配!”
看了看李懷德目光之中的疑問,何雨柱縱了縱肩膀,進一步做出了說明。
“當初我在抓捕敵特的活動當中,認識了安保局的董老,而且我媳婦就是他介紹的,以前犧牲的老丈人,好像是他的下屬。”
一聽何雨柱竟然還有這關係,李懷德眼睛裡滿是意外。
不過仔細思索了一下之後,他搖了搖頭。
“不妥,柱子,一旦把安保局牽扯進來,失去了主動權都是小事,關鍵是太麻煩,那根本就不是我們能夠說了算的。甚至到最後說不定我們就被直接扔到了一邊!”
聽到李懷德的話,何雨柱的內心裡歎息了一聲。
雖然他早有預料,可是依然難掩內心的失望,其實在他看來,第二種備選的方案才是最好的辦法。
畢竟隻有捏在自己手裡的才是最好的,雖然這樣對於軋鋼廠有些不友好,可是國家的力量出手之後,那麼說不定就能夠順著這條線無限擴大,甚至最後開拓出一條全新的線路來。
畢竟如今國家和外界接觸的渠道實在有限,而且純淨如婁半城這樣隻涉及商業的身份,實在難得,也更好料理一些。
想到這裡,何雨柱忽然生出了見一見董老的念頭。
有些事情,早做總比晚做的好,而且他穿越一次,好歹給這個國家和民族留下一點什麼,起碼不能讓國家再像上一輩子一樣走得那麼艱難。
這也算是儘自己微薄的力量,為祖國的強盛添磚加瓦吧!
否則從小做了那麼多年共產主義接班人豈不是白做了!
老子也是根紅苗正的出身,好不?!
不過那就是另外的業務了,起碼目前對於李懷德來說,軋鋼廠的糧食缺額彌補才是他最為重視的事情。
雖然在定量上,已經儘可能嚴謹的確定數額,可實際上,這兩年的糧食缺額非常大。
從建國之後,國家就一直重視糧食的種植,畢竟作為曾經的農業大國,國家對於農業這一基本盤是不可能放棄的。
更何況工業化轉型,還需要農村產出來供血,否則沒有財政的支持,工業化就是一句空話。
物力、財力、人力和技術,四個方麵一個都不能少,才會將工業的架子搭建起來。
後兩項還可以用努力和辛勤來克服,可是前兩項卻必須真金白銀的投入。
剛剛建國之初,我國糧食年產量為一億三千萬噸,人均二百四十公斤左右。
國家大力發展農業,從上到下都非常重視,畢竟讓百姓吃飽飯吃好飯,始終是國家的夙願。
到五八年的時候,糧食年產量已經到了兩億噸,人均也突破了三百公斤以上,這也是八十年代之前最高的一年。
三年自然災害到來之後,年產量直接掉落到了一億四千萬噸左右,人均更是跌落到了不足兩百二十公斤,直接成為新中國曆史最低點。
相當於糧食產量直接少了將近三分之一,如此巨大的缺額,已經不是通過行政調配可以抹平的差距。
所以在各個單位的計劃分配當中,基本上所有的單位都無法獲得足額的數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像軋鋼廠這樣的大廠,如果人均月定量為三十斤,那麼一個月軋鋼廠能夠從糧食局得到的定額,絕對不會達到三十萬斤的足額數量。
更多的是二十六到二十八萬斤,其餘的隻能由軋鋼廠自己想辦法。
這兩年因為形勢嚴峻,如果一個月缺少五萬斤的定額,那麼就相當於一年隻能拿到十個月的足額定量。
一年差距兩個月的定量,那就是六七十萬斤的糧食,把李懷德賣了都湊不足這個窟窿。
最讓人感到無奈的是,這個窟窿還是全國上下都存在的,就連相互拆解都無法做到。
當內部循環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隻能借助外部的力量。
可是因為這些年受到西方封鎖,加上又和老蘇的關係不是那麼的穩定,所以國家對於糧食的進口之路,走得格外艱難。
何雨柱可以毫不遲疑的肯定,在這種大形勢之下,如果婁半城能夠做出貢獻,那麼他絕對會得到一套金身光環,足以在風暴來臨之後,護住他的安全。
對於這種雙贏的事情,在何雨柱看來,婁半城得到的功勞越多,那麼國家得到的實惠隻能夠多。
所以他更傾向於通過婁半城私人的渠道,把走私糧食這件事情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