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難怪…君上崩薨,太子也不前來吊唁。”
“果然呀,果然…”
“這國中,恐怕是發生了大動亂了。”
就在這一眾大臣與嬪妃侍女即將亂作一團之時…
其中一位大臣,及時的製止了這一情況的發生。
然後,他便走上前去,麵對負責的官員,小聲吩咐道。
“此事,你可切記,不可大肆在民間聲張。”
“同時,我再給你個任務,你再下一道訃告,好生告知這天下眾諸侯國,以便能在關鍵時候獲得資源。”
一聽這話,相關負責人的官員立馬便信誓旦旦的答應了他。
在那之後,他們便積極的處理後事了。
而在一旁圍觀這一切的王嘉,卻突然想到了些什麼。
不可思議的)“我去,這…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難不成…又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了?”
“依我看,或許是那件事吧。”
想罷,王嘉便繼續暗想道。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依照史書中記載。”
“在陳國國內發了兩道訃告,其一是因為國君陳桓公鮑去世了。”
“這第二件事情,自然就是因為當時的陳國,為了爭奪下一任國君的任免之權,所以發生了動亂。”
“這陳文公的兒子陀殺死了太子免,並且取代了他。”
“這一操作,搞得這陳國的百姓怨聲載道。”
“緊接著,在這陳桓公病情嚴重的時候,內亂趁機‘興盛’了起來。”
“而這件事情,也導致國內人民民心渙散,使國內的人民分散分離。”
“所以,這天災人禍,也就成了陳國對外發出第二道訃告的原因了。”
想罷,隻見王嘉再度思來想去,以確定他思維的正確性。
之後,他便點了點頭。
“嗯…現在看來反複斟酌的邏輯應該是對的。”
“接下來,用不了多久,我也應該被傳送到其他地方了吧?”
果不其然,就在王嘉愣神的那一刻。
突然,伴隨著時間與空間的變換與轉移。
很快,他便來到了紀國。
此時,正值夏天。
在這個時候,齊僖公,鄭莊公這兩國國君,現在正準備前往紀國朝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可是,事情卻並沒有這麼簡單。
不多時,隻見他倆,在暗地裡在密謀著什麼。
“祿甫兄,咱們來都來了,未嘗不應該乾一票大的?”
疑惑的)“嗯?寤生君,依你的意思,咱們應該…去趁機襲擊那紀國,給他打個措手不及,好以絕後患?”
頻頻點頭)“沒錯,祿甫兄,咱倆可真是‘知心兄弟’,真沒想到都想到一塊兒去了,嗬嗬…”
“嗯…”
“或許,可以一試。”
就在這兩國的國君在暗地裡偷偷“商議”之時…
遠在一旁圍觀著的王嘉,似乎卻發現了端倪。
震驚的)“什麼?!”
“真是令我沒想到啊,先前我還誇這鄭莊公是個仁義之君,做了那麼多的好事,行了那麼多的善。”
“可到頭來,這一切,都是大國之間的‘權謀’啊。”
“果然我想的沒錯,從古至今,當權者,隻有極少數會為他人乃至全天下著想。”
“大部分的情況下,還不是為了一己之利,為自己著想?”
“也難怪,先前的那些舉措,大抵都是浮於表麵之上,以此來‘欺詐’世人的。”
“而這齊僖公,作為權謀之人,想必也是富有心機的。”
“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也許…要想成為一名有實力且能被後世歌頌千秋萬代的君王。”
“所要考慮的事情,那可不是一般的多啊。”
“也許…浮於表麵的並不一定都是真實的。”
“這鄭莊公,此刻想必還有什麼更加‘長遠’的計劃吧。”
就在這一切事情發生後不久,這紀國人,搶先一步便察覺到了他們的陰謀。
緊接著,因為這件事情,周桓王下讓鄭莊公參與周朝政,鄭莊公便不再入周朝覲。
再到後來,秋天的時候…
此刻,隻見周桓王率領諸侯攻打鄭國,鄭莊公隨即出兵抵抗。
周桓王率領中軍,虢公林父率領右軍。
緊接著,蔡國人,衛國人屬其轄下。
而這周公黑肩,則是率領左軍,讓陳國人屬其轄。
眼見情況危急,鄭國的大將子元,他便建議用左方陣來抵禦這蔡國人、衛國人。
與此同時,用右方陣來抵禦陳國人的進攻。
他,是這麼說的。
“君上,依臣之見。”
“陳國,現在正逢內亂,人民沒有戰鬥的勇氣。”
“如果先進攻他們,卑臣想,他們一定會敗逃的。”
“而這周天子的軍隊,在見到陳軍敗逃,一定會發生混亂。”
“而這蔡國、衛國的軍隊也一定會支持不住,定然會爭先奔逃。”
“接下來,依卑臣之見,咱們隻需要集中兵力對付周天子的軍隊。”
“如果咱們按照這種方法去做的話,最後的勝利,一定會是咱們的。”
“還望君上,您能夠參考卑臣的建議,三思而後行。”
見子元拱手行禮,然後獻上計策。
這鄭莊公,也是在思考片刻之後接受了他的建議。
於是乎,曼伯率領右方陣的軍隊,祭仲足率領左方陣的軍隊。
原繁、高渠彌率領中軍跟隨鄭莊公,擺設魚麗陣。
前為篇,後為伍。
伍彌呢,則是補偏間的縫隙。
不久之後,雙方的軍隊,便在名為繻葛的地方展開了戰鬥。
麵對這緊張且激烈的戰況,在這之中圍觀著的王嘉,此彆便不得不感慨起來。
“看來…這周王室與鄭國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了啊。”
“也是,在早年之間,鄭國表麵上看著俯首稱臣。”
“實際上,卻在暗地裡,早就準備與周王室‘分庭抗禮’了。”
“也許,這鄭莊公,就是在等待著這麼一個機會的到來,好讓他能夠‘大展身手’吧。”
“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這天下,從古至今,向來還是遵循著那亙古不變的定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弱肉強食之事,自然是時有發生。”
“要想使自身強大,除了廣泛結交盟友與合作夥伴之外。”
“強大自身的實力,看來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同時在危亂之中臨危不懼,能夠保持自身的定力以及清醒的頭腦,保持冷靜,仔細的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或許,即使再大的困難,經過自身合理方法的處理,也一定會‘迎刃而解’的。”
“而合理的戰略戰術以及策略打法,以及軍心與氣勢,在關鍵的時候,也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在王嘉感慨之餘,鄭莊公便在戰場之中的有利地形。,觀察著戰爭的走向與形勢。
隨後,他便命令右二方陣說道。
“現在,寡人命令你們,大旗揮動便擊鼓進攻!”
戰鬥開始不久後,果然不出子元所料。
這蔡國、衛國、陳國的軍隊都開始敗逃。
而周天子的軍隊呢,也因為這件事因此而混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鄭國的軍隊,見時機已到,便從兩邊會攏,以此進攻周軍。
正因為軍心渙散,再加上軍隊內部的混亂與戰術策略的失誤,周桓王的軍隊,很快便大敗。
就在周桓王的軍隊敗逃的時候,身為大將祝聃,挽弓拉箭,瞅準時機,便朝周桓王的身上射出一箭。
霎時,隻聽“嗖”的一聲。
“哎喲!”
連忙)“不好,陛下肩上中箭了!”
“不要慌,本王沒事,咱們繼續逃,之後借助地形優勢引誘鄭軍深入,然後伏擊!”
“是!”
雖然,這周桓王的肩部中箭了。
但是,周桓王的軍隊卻雖敗不亂。
不多時,眼見這周桓王的軍隊就要逃走。
身為大將的祝聃,便向鄭莊公請求追擊這周桓王。
“君上,咱們軍隊形勢大好,眼見敵軍潰逃,卑臣請求追擊他們。”
雖說,這祝聃騎馬,雙手抱拳,向鄭莊公提出請求繼續追擊的要求。
但是,鄭莊公在思考了片刻後卻說。
“君子不希望過分的占人上風,更何況是侵侮天子呢!”
“如果能挽救自己,使國家免於滅亡,這就足夠了。”
麵對鄭莊公這一回答,王嘉很是欽佩。
他說:
“也許,在這東周春秋戰國之時,周王室早已是強弩之末,其權威日漸低落。”
“自己拿不出真本事來統馭其他的國家,讓其他的國家為之信服,又憑什麼因為某些國家與之產生的小小的矛盾隔閡與糾紛,就‘大打出手’呢。”
“鄭莊公,的確是個仁義之君,或許他先前的行為,都是為了在報之前的仇恨,是我錯怪他了。”
“縱觀這世間,能夠因為一雪前恥之後不再繼續追加仇恨的君王,除了這鄭莊公之外,也就沒有幾位了。”
“這種技能夠報仇雪恨,又能夠張弛有度的方法,的確不失為在那個時候樹立自身的權威,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
“並且為國家日後逐步強大,樹立權威起到很好的輿論作用與奠基作用。”
“至於那祝聃一箭,在曆史上可是出了名的。”
“這一箭,也恰恰佐證了周王室的統治,可要‘日落西山’了。”
“看來,在之後天下恐怕會有大變革,大動蕩了。”
就在這之後不久,晚上…
此時,隻見鄭莊公派遣大臣祭足去慰問這周桓王。
同時,他要求去問候天子的群臣。
《春秋》這本書,稱大臣祭足為“仍叔之子”,是由於他很年輕。
又過了一些時日,到了秋天的時候。
這大臣祭足,又為求雨而行祭祀之事。
《春秋》對這件事有所記載,是由於它不是常規的雩祭。
凡是祭祀,昆蟲驚醒始動的時候舉行郊祭,蒼龍星出現時舉行雩祭。
秋天肅殺之氣來臨的時候,將會舉行嘗祭。
昆蟲進入冬眠的時候,則會舉行烝祭。
如果說過了常規時間舉行祭祀的話,《春秋》,就會為其做記載。
到了冬天的時候,州公去了曹國。
他這麼,大概率是他估什自己的國家有危險,於是就沒有回國。
在這之中,王嘉與許多相關人士進行交流,並且有了許多自己的感悟。
後來,當他的思緒回到現實中時,他便將其中重要的信息記錄在他先前準備好的小竹簡小冊子上,之後再細細分析。
然後,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書籍整理與分類工作後,他便馬不停蹄的帶著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師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辦公的地方,尋求答疑解惑。
之後,便進入了師生問答環節。
到了後來,他與他的那幾個師哥師姐也進行了一係列的交流。
在此基礎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識,有了更多的感悟。
這一天,很快也就過去了。
接下來,到了魯桓公第六年的時候,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喜歡左傳遊記請大家收藏:()左傳遊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