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生活不如意的找借口的明顯不是,他當時已經賺了一筆錢,蓋了樓談了女朋友,對一個闖社會的小孩子來說不錯了,而他又放棄了這一切。】
【才十四歲,法醫在麵前解剖自己媽媽,想都不敢想。這才是最大的原因。】
【對,,哪怕就是王母先挑起事端,那也罪不至死,一棒子打死對一個14歲的孩子親眼看到自己母親死在麵前,又隻知道凶手沒償命,賠了1500,這換誰,誰也想不通啊。】
春秋位麵。
伍子胥看到這氣的牙齒咯咯作響。
他同樣在這個少年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當初,他也親眼目睹自己的父親被楚平王殺死,從此之後,他的人生和張扣扣一樣,隻剩下複仇、複仇、複仇!
甚至因為仇恨,他一夜白頭。
張扣扣所經曆的一切。
他的委屈,他的決心還有他的隱忍。
他都懂,一切不在言語中。
生而為人,若此仇不報,何為人子,為人臣,為大丈夫!
“後生,老夫,敬你!”
說著他眼含熱淚,舉起酒樽一飲而儘。
天幕上的彈幕還在不斷出現,眾說紛紜中,讓整個事件呈現出了兩個極端。
【是夢魘,他從小的夢魘,再加上沒人給他疏導,最後成了這樣。】
【我覺得他已經是個英雄了,首先沒有殺對方女眷子女,隻找了當初害母親的參與人報仇,沒有把仇恨轉移到無辜人身上,這已經說明他不是暴徒。但是站在律的角度來,再大的仇也不能自己殺人,殺人就得死刑,除非你有……】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我小時候母親早逝,父親在外賺錢養家,就我和我奶奶在家裡,當時被鄰居看不起和欺負,那種感覺外人是感受不到的,我到現在都很氣憤,何況他這種情況。】
天幕上大家各有各的說法。
都覺得自己說的才是對的。
大明位麵。
朱棣看著屋內眾人,目光最終落在朱瞻基身上。
“朕記得禮記上有過記載,你且說說。”
朱瞻基聞言一愣,思索片刻後,很快給出了答案。
“皇爺爺,禮記上確有記載,是子夏問孔夫子。”
“對殺父之仇的人如何對待?”
“夫子說:睡在草席上,頭枕盾牌,提醒自己父母之仇未報。不仕,不當官,不以官身報私仇,絕不和仇人共處一世。不管在什麼地方,武器都不離身。如果是在市上或公門相遇,拔出武器就和他拚命。”
朱棣聞言輕點頭,對於父母仇,先賢早有說過。
張扣扣的做法,朱棣對此並不反感,甚至還很欣賞他。
為母付出生命。為國付出青春。
不過他並非親身經曆者,對天幕上的事他也不能完全下定論。
畢竟其中細節他並不清楚。
但,他看向天幕的眼神帶著一絲複雜。
如果張扣扣生在他大明,他又會如何對待此人。
是為國法斬了他。
還是念其孝心,讓其戴罪立功。
......
大宋位麵。
武鬆天幕上的言論嗤之以鼻。
什麼狗屁,殺人償命欠債還錢。
當初他的大哥,還有他,被現實可整的夠慘,為此他們兄弟一個付出了生命,一個流亡到了梁山。
與其相信渾濁的大染缸,還不如自己手上的利器。
殺猖婦,誅奸夫,血濺鴛鴦樓。
這些事都並非他本意。
可若不如此,他又如何能在這世道存活。
天幕上的事情,讓他仿佛看到了當初的自己。
隻是,張扣扣最終選擇了以命抵命,而他,選擇了落草為寇。
這,也許就是兩人之間的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