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後,晨曦初綻,天色尚暗。
朱元璋一行人便悄然起程,踏上歸返應天府之路。
馬蹄噠噠作響,車輪滾滾前行。
此番朱元璋臨時決定歸來,並未預先知會李善長等人。
正當眾人如常忙碌之時,一名信使匆匆闖入中書省,氣喘籲籲大聲稟報道:“陛下已然進京了!”
李善長聽聞,手中正批閱的文書“啪嗒”一聲墜落在地。
他雙目圓睜,滿臉驚愕,愣怔一瞬後,猛地回過神來,急忙高聲吩咐:“快!速召集眾臣,隨我前去接駕!”
一旁官員們亦是麵色劇變,紛紛放下手頭事務,神色慌張地奔走相告。
刹那間,中書省內人來人往,腳步聲、呼喊聲交織一片,眾人皆匆忙朝著接駕之處趕去。
李善長等一眾朝臣,神色匆匆,終在鑾駕前站定。
李善長急忙撩起衣擺,“撲通”一聲跪地,頭重重磕在地上:“臣李善長,拜見陛下!”
他抬起頭,眼中滿是疑惑:“陛下不是北巡去了嗎?為何如此匆忙折返,也不派人通告一聲,臣也好提前籌備接駕諸事,不致這般倉促。”
朱元璋抬手輕輕擺了擺。
“哎,無需如此,咱不講究這些虛禮排場。”
“咱此次去了揚州府,所見所聞,實在令咱心如刀絞呐。”
他微微皺眉,眼中儘是痛惜之色。
旋即,他神色一正,大聲說道:“嗯,對了,即刻傳旨,著朝廷撥三千擔糧、四千兩白銀予揚州府。”
“還有,即刻下達委任狀,委任楊憲為揚州府新知府。”
李善長聽聞朱元璋委任楊憲為揚州府新知府,心中猛地“咯噔”一下。
他暗自思忖,這楊憲分明是劉伯溫的門生。
此次劉伯溫陪駕北巡,竟在悄然間舉薦了自己門生擔任揚州知府這一要職。
念及此,李善長眼中閃過一絲警惕,心中已然對劉伯溫生了防備之意。
而站在李善長身後的胡惟庸,聽聞此訊,眼神不自覺朝劉伯溫瞟去。
那目光,看似無意,卻透著複雜之色。
他似在暗自琢磨著什麼。
這劉伯溫不動聲色便布下這步好棋,日後怕是愈發難以對付。
李善長等一眾朝臣,大多出身淮西。
朝堂之上的文臣,或是手握兵權的武將,這些淮西人士,對劉伯溫向來並無好感。
想當初,群雄逐鹿天下,眾人皆為爭天下拚儘全力,每日殫精竭慮,哪有心思去弄那些勾心鬥角之事。
彼時,眾人一心隻為推翻舊朝,建立新邦,即便心中略有嫌隙,也都暫且擱置。
可如今,天下初定,四海方平,到了該享受勝利果實之時,人心便漸漸生了變化。
眾人有意無意開始抱團,彼此照應,漸而形成了盤根錯節的利益集團。
在這集團之中,他們相互扶持,共同維護自身利益,而劉伯溫,這個非淮西出身之人,便愈發顯得格格不入,自然成了他們眼中的“異類”。
劉伯溫,向來對那黨爭之事,從心底裡毫無興趣。
他一心隻為大明江山社稷,為天下蒼生謀福祉,怎奈無端被人樹為眾矢之的。
近來,不知從何處起了傳言,竟有人稱他為浙東黨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