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於官府之信任,尚非篤厚,然對遼東都指揮使常孤雛,卻頗為信賴。
若非常孤雛蒞任遼東,其生計恐更為艱難。
於百姓心目之中,常孤雛不獨為抵禦北元之良將,更是如父母般關懷他們的好官。
是以,對於常孤雛頒行之《遼東邊民策》,遼東邊關諸縣百姓之接受程度頗高。
北伐之事,徐達所部於河陰集結,糧草自濟寧絡繹而至。
張興祖等統軍集於東昌,靜待河南諸軍前來會師,而後一同北進。
徐達修書予朱元璋,呈以自臨清直搗大都之策,朱元璋允之。
河陰軍營之內,徐達與常遇春於中軍大帳,共商軍務要事。
常遇春向徐達言道:“三哥,此等戰略事宜,三哥定奪便可,何苦拉我至此相商?三哥但說無妨,我必當首衝敵陣,萬死不辭。”
徐達對常遇春語曰:“四弟,汝身為大帥,總如此一味衝鋒陷陣,實非長久之計。亦當多研習排兵布陣之法,知曉運籌帷幄之道。”
常遇春豪爽笑道:“吾素性如此,偏愛衝鋒陷陣,與敵真刀真槍相搏。三哥莫怪,吾絕非言三哥運籌帷幄乃怯懦之舉。”
徐達見常遇春這般言語,便未再多言,隻向常遇春提一要求:“也罷,汝若不學便罷,然出兵調度,汝還需聽從安排。此非孤軍奮戰,而是大軍團協同作戰,汝亦須配合大軍行動。”
常遇春一拍胸脯,朗聲道:“那是自然,三哥但放寬心。”
徐達向常遇春詳述其所部之進攻路線,且言明需依其他幾路軍隊之進攻態勢,相機而動。
常遇春聽聞數遍,方得領會,然其覺此大規模軍團作戰,稍欠暢快之感。
雖徐達與常遇春於義軍之時,皆為獨當一麵之大帥,然常遇春更具猛將之風,徐達除勇猛過人外,實乃難得之帥才。
至於湯和,其才居中,諸事皆有所涉,卻皆未臻精通之境。
此即朱元璋命徐達為帥、常遇春為副,共舉北伐之故也。
有徐達坐鎮中軍,調度大軍進擊,常遇春出任先鋒,二人相輔相成,必能所向披靡。
徐達與常遇春議畢軍務,常遇春遂向於帳外站崗之藍玉道:“藍玉,速取一壇好酒來。”
藍玉方欲往取,卻被徐達喚住:“藍玉,且莫去。近來各路大軍相繼趕至,此時不宜飲酒,以免貽誤大事。”
常遇春欲言又止,見徐達怒目而視,遂作罷。
無酒可飲之常遇春頗感無聊,遂談及常孤雛,向徐達道:“三哥,不知孤雛那小子現今如何?前幾日得信,言那小子頂撞上尉,遭軍棍笞責,竟還違抗聖旨,私自跑回遼東,實是叫人難以放心。”
帳外之藍玉聞此消息,不禁捂嘴偷笑,心下思忖:“這小子竟也有這般莽撞犯渾之時。”
徐達亦聞此事,卻看得豁達,對常遇春道:“汝無需憂慮。那小子既回遼東,尚能迅速擊退納哈出、劉益與高家奴三方勢力,足證其並無大恙。
吾還聽聞,聖上予其邊關諸縣政務之權,如此,他軍政大權皆攬於手。
聖上此舉,哪裡是責罰,分明是對其極為器重。”
然徐達亦頗覺好奇,向常遇春道:“常顧楚那小子究竟如何能在如此短之時日內,將納哈出、劉益與高家奴三方勢力儘皆擊退?這般行軍神速,實乃聞所未聞。”
常遇春撓撓頭,思索片刻後道:“想來應是那小子所組建之遼東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