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益心下思忖,若不趁此時歸降,恐日後待遇愈發不堪。
待常孤雛真個興兵來犯,彼時再欲歸降,自身價值恐大不如前。
除非劉益能與常孤雛之遼東軍勢均力敵,方有資格索求更優之條件。
然以其當下實力觀之,相去甚遠矣。
目下,劉益尚未聞得大明朝廷確切音信。
若大明皇帝終允常孤雛出兵,劉益之地位與價值,恐將隨之而降。
終了,經一番權衡之下,劉益決意召集四州主事官員,共商向大明歸降之事。
金州、夏州與海州之主官,應召至蓋州,然其心內於歸降之事,興致索然。
此輩於元末亂世,慣於大肆搜刮、聚斂錢財。
一旦歸降大明,便須恪守規矩。
稍有不慎,恐尚未儘享福祿,便身首異處。
人之習性,殊難更改,能痛改前非者鳳毛麟角,而金州、夏州及海州之諸官員,皆非此等能改之人。
此三州官員私下已然議定,待劉益提及歸降大明之事,便一同反對。
如此,縱劉益有心歸降,亦難以施行。
應天府,皇宮之中,朱元璋獲遼東所呈奏折,內中提及與劉益開戰諸事,亦述及劉益若歸降當如何處置之事宜。
朱元璋覽畢,即刻傳召劉伯溫與李善長前來。
朱元璋遂將奏折示於劉伯溫與李善長觀之。
李善長閱罷,眉頭緊鎖,趕忙奏於聖上:“此刻遼東對劉益興兵,恐非良策。
縱有朝廷糧草供濟,然以遼東現有兵馬,欲吞劉益偌大疆域,恐力有不逮。
常孤雛此舉,莫非過於自負?”
李善長又言:“且朝廷委常孤雛之任,乃牽製納哈出與劉益,非為攻伐乃至剿滅之。
若其真有此能,倒也無妨。
然遼東僅數萬之眾,豈可能戰勝擁兵十餘萬之劉益?”
李善長覺常孤雛近來行事愈發張揚。
先有遼東邊民策之舉,今又膽大包天,欲以寡擊眾,謀圖劉益。
若常孤雛攻劉益,那納哈出必不會作壁上觀。
納哈出與劉益所部兵馬相加,幾近五十萬之眾,常孤雛此舉,實乃過於自負托大。
除此而外,現今北伐正酣,糧草輜重皆以徐達、常遇春所率北伐大軍為重中之重。
若再行抽調糧草以濟遼東戰事,朝廷所承壓力必將劇增。
朱元璋頷首,曰:“卿所言極是。”
旋即,朱元璋轉目望向劉伯溫,詢道:“劉伯溫,汝意下如何?”
劉伯溫拱手,奏道:“陛下,臣以為可使常孤雛一試。
若戰事不利,尚可退守邊關,仍具牽製之力;若僥幸功成,則遼東局麵可破。
雖糧草軍需供應或壓力頗巨,然若能一鼓而下,日後之利遠勝當下所費,臣以為此舉值得。”
此景仿若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