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此輩仍存僥幸之心,暗中使絆。心想,即便已遭懲戒,能為自身留存些許好處,亦是聊勝於無。
常孤雛聞知朱元璋遣劉伯溫往南方征調移民百姓,不禁會心一笑,暗道:“看來老朱早有此謀算。”
唯常孤雛於遼東之所為,致使此一國之策提前施行。
然此事亦不難理解,今既得新糧種,往後由南至北移民,諸事想必順遂不少。
明初之時,南方百姓多不願移民北方,究其緣由,蓋有以下數端。
其一,南方氣候溫潤,四季分明,風調雨順,宜於農耕,物產豐饒,百姓衣食無憂。相較之下,北方氣候苦寒,冬長夏短,常有風沙肆虐,自然條件遠不及南方優渥,百姓懼於北方惡劣氣候,故不願往。
其二,南方曆經數朝發展,經濟繁榮,市鎮林立,商業昌盛,百姓謀生途徑多樣。而北方經戰亂摧殘,經濟凋敝,民生困苦,百廢待興,百姓恐遷徙之後生計艱難,難以維持原有生活水準。
其三,鄉土難離,人之常情。南方百姓世代於此繁衍生息,家族宗親、鄰裡情誼深厚,祖墳宗祠皆在故土,割舍不下這千絲萬縷之聯係,實不願背井離鄉,遠赴北方。
其四,彼時交通不便,路途遙遠且艱辛。從南方至北方,需跋山涉水,曆經諸多險阻,途中風餐露宿,疫病橫行,稍有不慎,便性命堪憂,百姓畏於這漫長而艱險之行程,故而對移民北方心存顧慮。
今時,北方已然平定,邊患亦大體可控。至於餘者諸事,恐唯有以強製之法推行了。
然常孤雛所予待遇,較之原本所在之地,實乃優渥許多。唯遼東之地,氣候寒冷,堪稱白璧微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經此番移民諸事,劉伯溫於朝堂之上漸成中間一派,巧妙將自身從浙東集團之中抽離出來。
如此這般,李善長對劉伯溫忌憚之情,愈發深重。
既有常孤雛奠定根基,劉伯溫亦心生方略,不再一味隻求明哲保身。深知攻即防、防即攻之理,處事之道,當靈活應變,遂以積極之態應對諸事。
劉伯溫於禦史台之管理,愈發儘心儘力,儼然成為常孤雛於朝中之一股助力。
朱元璋力挺常孤雛,劉伯溫亦對常孤雛予以支持,且劉伯溫同樣擁護朱元璋,此三者之間,並無矛盾之處。
胡惟庸悄然至李善長府邸,二人屏退左右,密議如何對付劉伯溫。
胡惟庸麵色陰沉,率先開口:“恩師,劉伯溫如今在朝堂上左右逢源,又得朱元璋與常孤雛倚重,於我等而言,實乃心腹大患,須儘早除之。”
李善長微微皺眉,輕撫胡須沉吟道:“劉伯溫此人足智多謀,行事謹慎,貿然動手恐難成功,反倒惹禍上身。我等需從長計議。”
胡惟庸眼中閃過一絲狠厲,道:“不如尋其把柄。”
李善長搖頭否定:“劉伯溫向來行事縝密,哪有這般容易尋得把柄。且如今他風頭正盛,若無確鑿證據,陛下未必會信。”
胡惟庸有些焦急,追問:“那恩師之見,當如何是好?”
李善長思索片刻,緩緩道:“可先在朝堂之上孤立他,聯合各方勢力,在諸事上與他作對,令其政令難行。再暗中派人搜羅他過往之事,哪怕一絲瑕疵,亦大做文章,待時機成熟,一擊必殺。”
胡惟庸聞言,眼中一亮,點頭稱是:“善!就依恩師之計,先將他逼入困境,再尋良機置他於死地。”二人相視,目光中滿是算計與狠意。
喜歡大明遼國公請大家收藏:()大明遼國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