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得常孤雛書信,大為驚愕,思忖遼東水師組建時日尚短,竟有如此戰力?
然隨書同至之海圖與高麗沿海布防圖,令朱元璋信服。至於常孤雛所提二次試航以蘇州府為目的地,朱元璋允之。
高麗國內親元一派,聞遼東水師之事,乃告恭湣王,言遼東此舉意在圖謀高麗,高麗必以強硬之態應之!
親明一派則駁之,稱若與遼東起衝突,高麗恐有滅國之虞。
高麗朝堂之上,親元派戟指而言:“遼東猝起水師,明為覬覦我高麗之地,必以強硬對之,方顯我國威嚴,若示弱,必致其得寸進尺!”
親明派亦不遑多讓,拱手而語:“不可魯莽行事!遼東水師戰力非凡,我高麗若與之衝突,無異以卵擊石,滅國之危旦夕即至,當思周全之策,睦鄰修好方為正道。”
親元派冷笑一聲,拂袖道:“休要長他人誌氣,滅自家威風!一味求和,豈是強國之法?”
親明派亦蹙眉回懟:“逞強鬥勇,不顧實力懸殊,恐將高麗陷於萬劫不複之地!”
兩派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朝堂之上一片爭論之聲。
恭湣王聞兩派激辯,頭疼不已。覺親元派強硬禦敵之說,意在揚國威保疆土;親明派求和之論,亦慮及實力懸殊免致滅國。實感遼東日強,高麗危矣,一時躊躇難決。
恭湣王素無宏圖大誌,唯願安安穩穩,保其高麗王之位。
恭湣王遂決從親明派之議,遣使者赴應天以行朝貢之禮。
親元派聞之,頗感憤懣,皆言恭湣王行事太過軟弱。
恭湣王忖度大明勢強,依傍大明方為明智之舉。若縱親元派行事,恐致大明厭憎。遂於高麗著手清肅親元派。
親元派豈肯束手就擒,暗中賄買王宮宦官。
親元派久於高麗儘享優渥,今恭湣王行事不遂其意,便欲另立他人為高麗王。
遼東特勤之士,於高麗暗中刺探消息,獲悉親元派欲對恭湣王不利。
常孤雛聞之,心下暗喜。正待此機,若恭湣王遇刺,便有出兵平叛之由。恭湣王既受大明冊封,刺殺之舉,形同挑釁大明!
恭湣王知,欲控高麗局勢,必改當下之狀。遂擢拔諸多親明大臣,以為推行改革之官吏。
親北元之高麗官員,豈肯坐視,連刺數位主改革之官員。恭湣王聞之,怒不可遏,然一時無計,未可遽治其罪。
親北元之高麗官員,手握諸多兵權。若真觸怒此輩高官,高麗恐生大亂。
且彼時高麗與日本亦有齟齬,恭湣王不欲陷內憂外患之境。
恰是恭湣王此等示弱之態,致親北元諸貴族愈發張狂。
高麗宰相李仁任,身為親元派之首,已然選定恭湣王繼任之人。
辛禑乃為佳選。
辛禑尚幼,若除恭湣王,彼等攝政便易甚矣。
未幾,恭湣王與親元派貴族間嫌隙日深,雙方勢如水火,劍拔弩張。
終有一日,李仁任等使宮中宦官發難,弑恭湣王。
既得手,李仁任等速控都城,且出兵剿除親明派。
部分親明派官員聞風,遁往遼東水軍,以避清算。
李仁任遣人至遼東交涉,望常孤雛交還那幾名高麗官員。
高麗使者立於常孤雛前,言:“敢請遼侯將高麗叛臣付與高麗,侯亦不願見高麗與大明交惡也。”
常孤雛挑眉,微抬下頜,道:“汝這是在脅吾?”
此使臣雖聞遼東遼侯難與相處,卻未以為意。兩國通好,禮遇使者乃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