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學子深知,己之所長非在經史子集,故於科舉之事,未作過多留意。
朱標乃向朱元璋陳說遼東情狀,朱元璋聞之,亦無良策。總不能獨為遼東另開特例。
朱元璋沉吟良久,緩緩道:“遼東僻處一隅,其情狀與他處不同,然科舉乃國家掄才大典,關乎天下士子,規矩既定,難以因一地而輕易更張。”
朱標頷首稱是,繼而道:“父皇所言極是,然遼東學子所學,多務實致用之術,於國之興農、興工亦有裨益。兒臣以為,或可於科舉之外,另辟途徑,以用其才。”
朱元璋目光一亮,問道:“標兒有何想法,但說無妨。”
朱標恭敬奏道:“可設專項考課,針對遼東學子所長之農學、算學、工學等,考其實際才能。若成績優異者,量才授職,使能各展其長,為朝廷效力,亦不悖科舉選賢之宗旨。”
朱元璋撫須思索片刻,道:“此計倒也可行。既不損科舉之公,又能使遼東才俊有用武之地。此事便交由禮部與吏部商議,擬定細則,報咱審閱。”
朱標領命,又道:“父皇英明,如此一來,遼東學子必感恩戴德,愈加勤勉,遼東之地亦能愈發興盛,於我大明基業,大有裨益。”
朱元璋微微點頭,麵露欣慰之色,道:“標兒能為咱分憂,慮及此事,實乃社稷之幸。望爾日後,凡事皆能如此深思熟慮,以天下為己任。”
未幾,胡惟庸聞此諸事,於朝會之上,趨步出列,拱手奏道:“陛下,此舉萬不可行!科舉之製,乃祖宗成法,天下士子皆遵此規,豈可為遼東一地獨開蹊徑?
若然,則天下士子必生怨懟,以為朝廷厚此薄彼,綱紀法度,恐遭淆亂。
況新設考課,恐滋生諸多弊端,選拔不公,反致賢才遺落,望陛下明察,收回成命。”
楊憲聞胡惟庸所言,當即出班,拱手而道:“胡相所言差矣。遼東局勢特異,學子所學務實,關乎農工諸業,於國之興利大焉。
科舉雖為大典,然亦需因時因地製宜。新設考課,非破成法,實乃補其未逮。
且若考課規製詳明、監察得當,何懼選拔不公?此正可廣納賢才,為朝廷所用,胡相何必固執己見,阻遼東發展、誤國家大計?”
胡惟庸麵色一沉,直視楊憲,旋即轉身麵向朱元璋,朗聲道:“楊大人之言,實難苟同。我朝以儒學為正統,科舉以經史子集、孔孟之道為基,旨在選拔通聖人之教、明綱常倫理之士。此乃維係國本、教化萬民之根本。
遼東學子縱習他業,亦不可廢儒學大義。若另開考課,重實務而輕儒道,長此以往,恐致天下士子皆逐功利,而忘修身治國之大道。
綱常崩壞,教化不行,國將何以安,民將何以治?望陛下勿為一時之利,而亂萬世之規。”
楊憲聞罷,神色從容,目光坦然迎向胡惟庸,問道:“胡相,敢問儒學之道,可包羅萬象否?”
胡惟庸眉頭微皺,不假思索,昂首答道:“儒學博大精深,自當包羅萬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之理,皆涵括其中,此乃毋庸置疑。”
楊憲微微一笑,拱手道:“既如此,胡相言儒學包羅萬象,農學、算學、工學等,豈不在其列?古之聖賢,亦重民生,農事為民生之基,算學乃經世之要,工學關乎家國營造,此皆與儒學‘民為本’‘濟天下’之旨相符。
遼東學子習此諸業,正是踐行儒學大義,何談逐功利而忘大道?若以科舉舊規拒之,反是拘泥刻板,有悖儒學包容並蓄之精神。”
胡惟庸麵色一肅,厲聲道:“楊大人此言差矣。欲為合格臣子,必以儒學經典為綱。經史子集,載古聖先賢之教誨,明君臣父子之綱常,曉治國理政之大道。
不習經典,何知忠君愛國?何以為民表率?若僅以諸般雜學為能事,而不明儒學根本,縱有一技之長,不過是偏才而已,豈可為股肱之臣,擔起輔弼社稷之重任?”
楊憲神色未改,從容應答:“胡相所言,愚不敢苟同。君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農學精,則倉廩實,百姓得以果腹;算學明,則理財有方,家國經濟不紊;工學巧,則器物利,民生諸事皆便。
遼東學子習此諸學,以務實之能為百姓謀福祉,此非忠君愛民乎?若臣子隻知誦讀經典,而無濟世之能,民生困苦卻束手無策,談何合格?君恩需以實績報,而非徒以經義空談。”
朱元璋聞楊憲所言,微微頷首,麵露嘉許之色,當即降旨:“楊憲所言切中時弊,於治國理政頗具洞見。要意擢升楊憲為中書省左丞,望爾秉持此念,為要分憂,為天下謀福。”
楊憲大喜過望,趕忙伏地而拜,頓首道:“陛下聖明,微臣何德何能,蒙陛下如此垂青。定當殫精竭慮,不負陛下厚恩,鞠躬儘瘁,以報朝廷。”
言罷,又連叩數下,方起身侍立一旁。
胡惟庸麵色鐵青,心中暗恨,狠狠瞪了楊憲一眼,卻也無話可說,隻得一甩衣袖,憤憤歸列,隱於群臣之中,心中兀自盤算著應對之策。
退朝之後,胡惟庸心有不甘,尋思扳回局麵之策。念及士林在朝中影響力,遂決意拉攏。
數日間,胡惟庸以各種由頭,邀集數位德高望重之儒士、士林領袖至府邸。
酒過三巡,胡惟庸言辭懇切道:“諸君皆知,科舉乃國家掄才大典,關乎我朝風化與治國根本。今楊憲慫恿陛下另開考課,看似為遼東計,實則壞科舉之規,亂儒學正統。諸君飽讀詩書,深明大義,當為天下學子、為儒學正道發聲。”
諸儒士聞之,或頷首沉思,或交頭接耳。
其中一位老者皺眉道:“胡相所言極是,然陛下已然決斷,我等貿然進諫,恐觸龍顏。”
胡惟庸冷笑一聲,道:“諸君但放心,我等聯名上疏,以正學之名,陳明利害。陛下素重儒學,必能三思。若成此事,諸君於士林之功,於朝廷之忠,皆為美談。”
眾儒士聞此利誘,又覺關乎儒學正統,遂應下此事。
幾日後,一份由數位士林領袖聯名之奏疏呈至禦前,力陳另開考課之弊,懇請朱元璋收回成命。
喜歡大明遼國公請大家收藏:()大明遼國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