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輕歎一口氣,道:“罷了。”
常家這幾個小子,除卻常孤雛與常升,常茂與常森皆稍顯憨直。
朱元璋向常森說道:“常家小子,日後切莫再讓咱家聖孫騎於高處,如乘高頭大馬一般。”
常森低聲應道:“哦……”
未幾,常貞至後花園,見朱元璋正逗弄朱雄英。她趨前見禮:“兒媳拜見父皇。”
朱雄英一見常貞,即刻自朱元璋懷中掙出,蹣跚奔至常貞跟前,喚道:“娘……娘親。”
朱元璋心內暗生羨慕,自家這乖巧聖孫,還未曾喚過自己一聲“皇爺爺”呢……
北平府中,朱棣已然統兵,常出關攻伐北元餘孽,鋒芒漸露。
徐達甚賞朱棣之軍事稟賦,傳授兵法時亦無藏私之舉。
北平明軍采遼東軍之訓法,軍容與軍紀皆大有提升。
然徐達與朱棣未能習得遼東軍之指揮與作戰之法。
此亦無奈之舉,蓋因朱棣於遼東時日短暫,未遑深入研習。且北平明軍亦無如遼東那般係統之培訓與演練。
且遼東之軍,識字程度遠超北平明軍。此乃遼東於教育之優勢,論培育軍事人才,大明他處遠不及之。
軍中士卒,有識文斷字者,與目不識丁者,其間差距,判若雲泥。
有知之軍,於兵略陣法,能詳加研讀,通古曉今,明山川地理之要,悉行軍作戰之法,臨陣之際,能謀善斷,隨機應變,或據地勢以設伏,或度敵情而用兵,令行禁止,井然有序。
而無知之軍,於兵書戰策,茫然不知,僅憑血氣之勇,臨事則不知所措,行軍不識地理之宜,作戰難明戰術之變,往往一哄而上,一潰而散,遇巧計則易陷,逢強敵則無措,雖有悍勇之軀,卻乏決勝之能。
故有知識之軍人,如利刃之淬鋒,無知識之軍人,似鈍器之缺刃,優劣之判,昭然可見。
且遼東軍指揮作戰之法,乃參諸後世之道。
作戰指揮結構條理井然。
高層設指揮中樞,掌全局戰略規劃,審時度勢,洞察戰場風雲變幻,據各方情報,製決勝方略,統籌調配兵力、物資,為全軍之導向。
其下各級,層級分明,各司其職。奉中樞之令,結合轄下軍情,細化戰術。
於戰場,指揮官依地形、敵勢,靈活部署,或分兵迂回,或集中攻堅。
參謀團隊,尤為關鍵,詳析情報,擬作戰預案,為指揮官出謀劃策,助其決策。
通訊部門確保軍令暢達,瞬息之間,信息遍傳各部,使全軍行動協調如一。
後勤團隊全力保障,糧草彈藥、器械裝備,供應無缺,以維戰力不輟。
此諸般協同運作,方構作戰指揮之完備體係,令部隊作戰效能大增。
遼東軍之戰時指揮體係,需曆長久且係統之研習,若非如此,欲於短促之時探其門徑,實為難事。
除此,遼東軍更具獨特之思想教育體係。經此軍中思想教育,遼東軍之凝聚力與信仰,非他處部隊所能比。
可謂朱棣與常遇春先前所於遼東軍營地學之內容,僅為遼東軍作戰指揮體係之九牛一毛。然僅此毫末,亦令彼等獲益良多。
喜歡大明遼國公請大家收藏:()大明遼國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