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常遇春辭去後,馬皇後問朱元璋:“重八,此次小孤雛滅倭之戰,欲以何賞賜?”
朱元璋答曰:“無賞賜。”
馬皇後道:“此乃滅國之功,緣何不予賞賜?莫非要令小孤雛寒心?”
朱元璋道:“小孤雛已居國公之位,又晉為駙馬,汝欲吾賞其何物?難道封王乎?”
馬皇後歎道:“唉,汝若不封他,亦可封其子女嘛。”
元璋曰:“亦非不可,然小孤雛此次於倭國之行,行三光之舉,已遭士林眾議。若再賞之,恐生諸多是非。吾意,可封其子女,至於彼身,則功過相抵。”
馬皇後知此乃朱元璋權衡之策。今大明尚賴士林,實不可得罪太過。隻是常孤雛這一番,卻是委屈了。
今之朱元璋,非複昔日義軍大帥,已然九五之尊,君臨天下。諸多事宜,豈可得心所欲而為。
自遼東軍分二路攻倭,倭國部分武士與倭寇,遂逃離倭土。
明沿海衛所早有備,但凡遇倭寇或倭人現,即擒之,嚴管以待。
於倭國,唐勝宗見遼東軍所用火銃,異於明軍火器,其射程尤遠,威力頗大,準度亦高。
且遼東衛衝鋒之際,左右有執火銃之輕騎護持,火器兵於遠發矢。待遼東衛重騎迫近,便直衝入陣,揮刃砍殺。
此狀,直如絞肉機般屠戮。
遇倭國之城,遼東軍亦有策。使披重甲者,負炸藥包,直趨城下,燃引而返,俄而巨響,城旋即炸裂矣。
此次為督軍,唐勝宗得見遼東軍戰法,震撼非常。
今攻城,非複以人命相填,而用火藥諸器破城,繼以火器營攻之。先挫敵勢,而後屠戮。
如此一戰,遼東軍折損甚少。
唐勝宗不禁疑之,若此般戰事延續,個人武勇似非至關緊要。
常孤雛離遼東之際,遼國公府邸內外守備森嚴。張三豐亦不複往昔悠遊之態,漸增幾分警覺。
遼東諸要城,皆行戒嚴之令,遼東百姓亦頗相配合。
亦麻河部落歸服於遼東。
迤都之向,元軍複東出。
朵顏衛與泰寧衛得訊,即嚴陣以待。
孟穆特聚兵十萬,直逼亦麻河。
雙城衛卻孟穆特先鋒之軍,常茂自翰朵倫出師,徑擊孟穆特側翼。
考郎兀與弗提叛,助孟穆特攻翰朵倫。
翰朵倫有常茂所留五千遼東軍,設伏於考郎兀與弗提部落,殺其丟盔棄甲。
考郎兀與弗提方覺,以己對遼東軍,以卵擊石,悔之莫及。
早知若是,不如早降大明,今悔已晚,懼有滅族之虞。
孟穆特亦聞常茂戰績,然較於常孤雛,猶遜甚遠。
且孟穆特聞常茂乃常孤雛之弟,心忖若能誅常茂,既為己出氣,亦使常孤雛嘗失親之痛。
孟穆特重整軍旅,集主力壓於常茂之部。
常茂聞孟穆特在前線,頓時意氣風發。此賊昔為兄屠戮部族,僅以身免,今竟卷土重來,常茂亦欲予孟穆特一難忘之“禮”。
亦麻河衛出兵,掣肘一部女真軍。
孟穆特遣哨探,探常茂部虛實。
常茂所統,凡四衛所,眾逾兩萬。
孟穆特知常茂部眾,較己所率之軍,己軍七八萬,頓覺優勢在己。
彼似忘卻昔女真部落為數千遼東衛卒剿殺幾儘之景。
孟穆特率大軍至阿速江江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