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孤雛領命之後,日夜潛心鑽研,將後世之現代關稅政策與大明遼東實情緊密相連。
彼時遼東,雖擁海港之便,然多為民間零散交易,管理雜亂無章。
常孤雛先對遼東諸海港詳加勘查,依港口規模、貨物吞吐量及貿易流向,劃分關稅等級。
於民生急需之海外糧種、農具等貨物,大幅減其稅率,以勵進口,解遼東農耕之困。
而於奢侈品,諸如海外奇珍異寶,則課以重稅,以防奢靡之風蔓延。
為保關稅改革順遂施行,常孤雛於遼東各處張貼告示,詳明新規。
同時,親訓稅吏,嚴令禁絕私自加稅、刁難商戶之行。
金州港處,有商戶因新規稅率有變而心生疑慮。
常孤雛聞之,即刻前往,耐心解說道:“新規旨在惠民興商,輕稅之貨可速入遼東,使百姓獲益,重稅之物,本非民生必需,如此方可平衡貿易,充盈府庫。”
商戶聞罷,疑慮頓消。
數月之內,遼東諸港於新關稅政策之下,貿易益發昌盛。
商船往來如梭,貨物堆積似山,關稅收入穩步增長,遼東百姓亦從商貿繁榮中得諸多實惠。
與此同時,遼東鼓勵商賈下海營商,且遼東官府予以保證。
但凡遠洋出海者,遼東艦隊必為之護航。
遼東各處官道,大多已然修築完備,皆以水泥路鋪就,運輸貨物極為便捷。
且遼東各地漸興工坊,產品製造效率甚高,僅滿足遼東百姓之需便已遊刃有餘,故而出口盈利,勢在必行。
今遼東產品製造,所產之物,僅靠內需已難以儘耗。
即便售於大明他處,亦可得利。
然大明他處官道,不若遼東皆為水泥路,算及運輸耗資,獲利不多。
倒不如將多餘產品輸往海外諸國,賺取巨利,且換回大明所無之物,以富民生。
萬民商會勇為前驅,作為遼東首批下海營商之商會,遼東各地造船廠遂起造大型商船,而遼東艦隊亦著手擴編。
萬民商會商船揚帆,破浪南洋。
商會眾人於南洋諸地,以遼東工坊精製之瓷器、絲綢等物,廣與番商交易。
其物精美,南洋番商競相求購。萬民商會借此良機,以物易糧,換回巨量稻米、粟米等糧食。
南洋港岸,商船滿載,倉廩皆盈。
今遼東有雜交水稻,百姓於飲食溫飽,並無憂懼。
然此番自南洋攜歸之糧食,實可另作他用,諸如用以釀酒,或製為牲畜之飼料等。
遼東之地,百姓基本溫飽已然得遂,衣食無憂。
而下一目標,便是使家家皆可食肉。
遼東海貿興盛,獲利頗豐,消息傳至大明其他沿海之地,眾人皆心生豔羨,眼熱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