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聞之,問道:“此言何意?如今國庫歲歲豐盈,難道還難支此一場戰事?”
朱元璋又道:“若不趁此時機將韃靼重創,乃至剿滅,北方邊關之患,恐永無休止。”
戶部官員稟道:“陛下,論國庫財力,支撐此役尚可。然目下各地正興官道營建,沿海外貿港口建設亦需巨量資財。若國庫全力襄助滅韃靼之戰,此諸事恐皆得擱置。”
朱元璋道:“暫且擱置些時日便罷,往後再行營建亦無不可。”
李善長整了整朝服,緩步出列,躬身作揖,道:“陛下,臣以為此諸項工程若貿然擱置,恐非良策。”
“如今各地官道營建、沿海外貿港口建設,前期已投入諸多人力、物力與財力,籌備工作千頭萬緒。
一旦擱置,諸多前期準備便如付諸東流,耗費之銀錢難以計數。
日後若再重啟,諸多物料需重新采買,工匠亦需再次招募,所費資財恐數倍於前,如此一來,損失著實巨大。”
“再者,征伐韃靼,雖我軍氣勢正盛,但草原之地廣袤,韃靼習性狡黠,此戰爭恐非一時可竟全功。
一旦戰事遷延日久,所需錢糧、物資將如流水般消耗。
國庫雖豐,然經此兩番巨大開支,後續恐難以為繼,屆時或致國內財政吃緊,影響民生,亦不利於我大明長治久安。”
“臣懇請陛下,還望權衡利弊,三思而後行。或可另謀良策,於鞏固戰果與推進建設之間尋一平衡之道,既保邊疆安穩,又能使各項利民之政穩步推行,如此方為萬全之策。”
朱元璋問道:“既如此,汝等可有良策?既能使對韃靼之戰穩步推進,又不致妨礙各處營建之事?”
群臣聞此語,交頭接耳,議論良久,終未想出妥善之法。
劉伯溫整衣出列,恭敬拜道:“陛下,臣有一議。遼東地勢衝要,士卒久經戰陣,戰力頗強。可令遼東出兵,協同三王所部。如此,一則遼東軍熟稔邊地情形,利於戰事推進;二則可分散兵力調配壓力,國庫所出錢糧不必全供一路大軍,或能兼顧各處營建。望陛下聖裁。”
數大臣急忙出列,齊聲諫道:“不可,陛下!遼東兵馬萬不可動。”
眾人皆知,若遼東出兵,短期內滅韃靼或可實現。然遼國公常孤雛已位極人臣,封無可封,戰功累累,已然功高震主。
若此番再令其建功,屆時封賞勢必又落於常家眾人之手。如此,實與諸大臣利益相悖。
若朱元璋存除常孤雛之意,諸大臣或不反對遼東出兵。然陛下鐵了心保常孤雛,眾人皆知。今常孤雛權勢已然頗大,眾臣絕不願其再累功勳。
朱元璋目光轉向朱標,問道:“標兒,於遼東出兵一事,你意下如何?”
朱標答道:“父皇,兒臣以為遼東不宜出兵。此前遼東頻經戰事,近來方得稍歇,當將心力置於民生治理,行休養生息之策。”
眾大臣紛紛稱許:“太子殿下聖明!”
朱元璋聞之,道:“好,既標兒如此說,遼東便不出兵。傳朕旨意,令三王亦無需繼續深入,守住當下戰果,謹防韃靼南下即可。”
下朝歸府,劉璉見劉伯溫,遂問:“父親,太子殿下與遼國公素日交好,緣何此次不許遼國公出兵征伐韃靼?”
太子朱標與常孤雛,既是連襟,又自幼相伴成長。往昔常孤雛於遼東行事,朱標皆予支持。然此次卻不然。
伯溫道:“陛下不欲常孤雛短期內再立戰功,而太子殿下此舉,實則為保全常孤雛。”
劉璉麵露疑惑,緊追問道:“父親,此話怎講?兒實難明其中深意,還望父親詳加解惑。”
劉伯溫微微歎息,說道:“璉兒,伴君如伴虎,帝王之心,深不可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