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見行軍遲緩,必思整肅之法;若覺布陣疏漏,即謀完善之策。
軍演後,將領總結經驗,勤加推演,軍事素養日進,指揮之能益強。
再者關乎軍備,軍演如驗金石,可檢裝備優劣。
槍械之精準、鎧甲之堅牢、器械之利鈍,皆於演中儘顯。
若有裝備瑕疵,即可速行修繕改進,令軍備常保精良。
如此,戰時方無後顧之憂,士卒得以憑借堅甲利器,克敵製勝。
更有甚者,軍演能彰遼東軍威,威懾外敵。
歲歲操演,陣容嚴整,士氣高昂,四方聞之,知遼東軍備不懈,戰力強勁。
外敵窺覦之心,必因之而斂,不敢輕舉妄動。
縱有不軌之念,亦需權衡再三,不敢貿然犯境。
故遼東每歲數場軍演,於士卒、將領、軍備及國防威懾,皆有莫大之功,實乃保境安民、固國安邦之要策。
雖無戰事,亦須為士卒辟立功之途、予立功之機。
人當有目標,亦需有所追求,如此方能奮進不止,砥礪前行。
及泰寧衛押送軍需物資至北平,朱棣親率部眾前來接收。
今之遼東軍,又添新變,非獨著裝有異,兵器樣式亦更。
泰寧衛指揮使與朱棣素相熟稔,然此時,指揮使並未流露出絲毫親昵之意。
泰寧衛指揮使,深知己身所係,首為遼東軍之一員,心之所向,乃大明江山,乃遼國公。
自入遼東軍伍,其便以忠勇為誌,以衛國安民為任。
於他而言,大明之興衰,遼國公之期許,重若千鈞。
雖與朱棣相熟,然公義在前,私情在後。
每念及此,行事皆以大局為要,不敢有絲毫偏私。
嘗思遼東之地,為大明藩籬,責任之重,不言而喻。
身為指揮使,統領部眾,操演訓練,日夜不敢懈怠。
蓋因明白,唯強軍壯伍,方能守土安疆,不負遼國公之信任,不負大明百姓之期盼。
且觀遼國公,心懷天下,謀略高遠,於遼東多有建樹。
指揮使感其知遇之恩,更願竭誠效命。
在其心中,遼國公所行諸事,皆為大明昌盛,凡有所令,必全力以赴。
此次軍需交接,雖麵對舊識朱棣,卻無絲毫逾矩。
因他深知,自己之身份,非私交可比,一言一行,皆關乎遼東軍之綱紀,關乎對大明與遼國公之忠誠。
若因私廢公,豈不有負所托?
朱棣謂泰寧指揮使曰:“趙指揮使,本王已於城中設下宴席,欲犒勞諸位兄弟,且請。”
指揮使答曰:“燕王殿下,宜先清點軍需物資,待事畢,再議此事不遲。”
朱棣拍趙指揮使肩曰:“哎,吾與汝,何出此言?吾豈會信不過汝?”
趙指揮使言:“燕王殿下,此乃規矩,係軍國大事。還望殿下查驗,若有缺漏,我等定速補齊。”
朱棣頗覺尷尬,未料此人於此時竟如此行事。
指揮使將軍需清單呈與朱棣,朱棣遂令姚廣孝率人往清點軍需物資。
兩時辰後,姚廣孝率眾至朱棣前,稟道:“燕王殿下,軍需物資數目與清單相符,並無二致。”
喜歡大明遼國公請大家收藏:()大明遼國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