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民商會管事聞言,思索片刻,問道:“王爺,此事不知朝廷可曾知曉?”
萬民商會管事心中自是明白此事十有八九已傳至朱元璋禦前,然卻佯裝不知,未敢挑明,隻神色如常,靜候晉王回應。
晉王神色凝重,緩緩道:“本王亦不知朝廷對此事是否洞悉。但近來本王聽聞,這些晉商竟屢屢插手治河工程的供貨事宜。”
晉王目光直視管事,沉聲道:“此事你應比本王更為清楚。當下山西境內黃河河段治理,由周權主責,而你萬民商會,似已被定為材料供應方。”
萬民商會之管事含笑而言:“此事,在下自當知曉。然材料供應由何人操辦,非吾等所能定奪,還需視周欽差之意也。”
晉王朱棡言:“聞這周權乃遼東人士,想來未必會將此等美意之生意予晉商為之。常言道‘近水樓台先得月’,汝等又為同鄉,豈不更為便利?”
於朱棡觀之,萬民商會源自遼東,周權亦為遼東人氏,將供貨渠道委於萬民商會,此中情由不難揣測。
萬民商會之管事道:“王爺此言欠妥。周全周欽差身為朝廷命官,我等不過民間商賈,官商豈敢相勾連?料想王爺亦深知,我萬民商會貨源質優,價格公允,並無同鄉偏袒及不可告人之事。”
朱棡微微一笑,曰:“哎,觀汝之急切。本王不過隨口一說。爾等萬民商會究竟如何,本王豈會不知?若非有汝萬民商會,山西民生恢複焉能如此之速,本王亦難有諸多銀錢,以令軍隊待遇改善。”
其又言:“罷了,且不談及此事。汝為本王參謀一二,本王是否當對這些晉商退讓一步,釋了那些走私金鐵之人?”
萬民商會管事道:“若王爺是為穩固後方而需有所妥協,退一步亦未嘗不可。”
管事已然大致猜到背後的博弈情形,隻是在當下這般狀況裡,也唯有讓晉王朱棡自行做決斷了。
晉王朱棡聞萬民商會管事之言,心中猶疑未決。
雖管事言為穩後方,退一步亦無妨,然朱棡心實不欲輕饒走私金鐵之人。
於朱棡而言,金鐵之禁,關乎家國安危。
走私金鐵,無異於資敵,縱為晉商,亦不可恕。
今若輕易放過,恐開惡例,日後效仿者眾,邊疆防線何安?百姓生計何恃?
且晉商之中,不乏巨擘,平日倚財自重,行事或有驕縱。
今犯此大罪,若不重懲,何以立威?何以服眾?
此輩晉商,不顧大義,為一己之私,涉險犯禁,實乃可惡。
朱棡深知,後方穩定固然重要,然法度不可廢。
若因求穩而姑息,恐失民心,亦損朝廷之威嚴。
若不懲處,何以告慰戍邊將士之辛勞?何以平百姓對違法之憤懣?
然當下局勢,亦需謹慎權衡。
晉商於山西之地,根基深厚,牽一發而動全身。
若處置不當,或致商業動蕩,影響民生。
朱棡踱步室中,眉頭緊鎖,心內反複思量:若嚴懲,如何安撫晉商之餘力,不使商業凋敝;若輕饒,又如何能保國法之尊嚴,警示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