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遼東,士農工商之彆未臻分明,實則遼東已將此四者合而為“民”。
遼國公常孤雛,非但行軍打仗勇猛無雙,治理地方亦是才具出眾。
今之遼東,由往昔苦寒之地,化為世外桃源,皆仰仗遼國公常孤雛之功。
張禦史於遼東,愜意非常。以一介平民之身,自在度日,此境乃其往昔夢中亦未敢期許者。
齊魯之域,山東曲阜,乃孔氏之祖地也。
山東曲阜,孔氏祖地,其族累世顯赫,於地方之勢不容小覷。
彼時,山東布政使陳園與遼國公常孤雛交好,此誼令孔家心生忌憚。
常孤雛於遼東勵精圖治,政績斐然,威名遠揚。
孔家恐陳園受其影響,推行新政,損及自身既得之利。
於是,孔家暗起構陷陳園之心,謀圖將其拉下馬,繼而換上親附孔家之官員主政山東。
孔家遣族中親信,暗中搜羅陳園過往行跡,尋章摘句,斷章取義,欲羅織其罪名。
一麵散布流言,詆毀陳園聲譽,言其施政乖張,有負聖恩,使不明就裡之百姓,漸生疑慮。
一麵賄賂當道,打通關節,意圖於朝堂之上,營造彈劾陳園之輿論。
孔家自以為此計周全,步步為營,隻待時機成熟,一舉扳倒陳園。
卻未料,陳園清正廉明,施政以百姓福祉為念,雖遭此無端構陷,然其所行之事,皆經得住推敲。
陳園聞此風聲,神色未改,波瀾不驚。
略作思忖,便知此事幕後主使,料定是孔家所為。
嘗聞常孤雛言:“勿陷自證之阱。”
此時,陳園唯持冷靜,方為上策。常孤雛之言“勿陷自證之阱”,猶響耳畔。
既已洞悉孔家陰謀,陳園深知,若貿然自證,正中其下懷。
於是,他一麵沉心靜氣,不露聲色,佯裝未察孔家之舉;一麵暗中著手,收集孔家把柄。
孔家既不仁,無端構陷,他亦無需留情,自當有力反擊,否則,豈不令孔家小覷,更何以立足朝堂、施政安民?
陳園心中篤定,待時機成熟,定要讓孔家為其行徑付出代價。
同知聞山東諸地流言紛起,遂尋至陳園,以明其事。
同知曰:“陳大人,山東他處流言漸興,雖未成大勢,然於大人不利。”
陳園仍批閱政事,曰:“無妨,背後之人僅此小技耳,雖屬下作,然此刻勿慌。吾等已有籌備,彼時定叫其偷雞不成反蝕米。”
同知進言於陳園:“大人,今山東之地流言漸起,此誠不可小覷。流言者,雖初時勢微,然若任其蔓延,恐生‘三人成虎’之禍。
眾人皆言,則假亦成真,屆時輿情洶洶,縱大人清正,亦難堵悠悠之口,或陷大人於不利之境。
民心易擾,輿情難控,一旦沸反盈天,欲再澄清,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