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大本堂中,遼東學士正授課講學。
朱雄英神色振奮,踴躍發言,見解獨到,引得學士頻頻點頭。
每有所問,他皆能對答如流,言辭間儘顯聰慧與自信,眾人目光多聚於他身,滿是讚賞之意。
反觀朱允炆,卻神情落寞。
他垂首而坐,心思似不在課業之上。
見朱雄英如此風采,更覺自己黯然失色。
想起母妃所托,再思及自身與朱雄英之差距,滿心皆是無奈與失落。
即便強打精神,也難掩眼中頹喪,隻盼這堂課能早些結束,好躲開這令他倍感壓抑之境。
朱允炆素喜聖賢書,於儒家經典情有獨鐘。
然此番遼東學士所授,卻是遼東心學,兼及算術、物理、化學諸般學問。
他聞之如墜雲霧,滿心茫然。
這算術之法,運算複雜,於他而言,猶如天書;物理之說,探究萬物之理,新奇卻難懂;化學之論,更是聞所未聞,不知所謂。
朱允炆本就對這些內容毫無興致,此刻隻覺味同嚼蠟,心下厭煩。
他心中所思,仍是儒家經典中修身治國之道,覺得那才是正道。
這遼東心學及諸般雜學,與他平日所好大相徑庭。
是以,他既聽不懂,也著實不想聽,唯盼能早些擺脫這堂課,回歸自己鐘愛的聖賢之學。
遼東學士見朱允炆如此,也便懶得理會。
他本是常孤雛特意差來,專為教導朱雄英,指望能以遼東心學等諸般學問,助朱雄英開闊眼界、增長見識。
至於其他皇子皇孫,不過是捎帶授課罷了。
在他看來,朱雄英聰慧勤勉,對所授之學興致盎然,且領悟極快,實乃可造之材,值得傾儘全力教導。
反觀朱允炆,對這遼東心學及算術、物理、化學之類毫無興趣,心思全然不在課業上,他也無意強求,隻將心力多放於朱雄英身上,專心致誌地為其傳道授業解惑。
一日,大本堂中,遼東學士授課。此番所授,乃是“雞兔同籠”之題解,且用了遼東心學裡的二元一次方程之法。
學士於堂前,手持書卷,娓娓道來:“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
言罷,便以二元一次方程之法,於黑板上推演起來。
設雞有x隻,兔有y隻。
他邊寫邊解,先由第一個方程x=35y,將其代入第二個方程,得2(35y)+4y=94,展開式子,702y+4y=94,化簡得2y=9470,即2y=24,解得y=12。
再將y=12代入x=35y,得x=3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