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罷,學士抬眼,環顧眾人,問道:“諸公可明白了?”
遼東學士解罷“雞兔同籠”之例,旋即又給出兩道此類題目,言於諸皇子皇孫道:“汝等且依方才所授之法,解此二題。”
諸人聞之,紛紛伏案思索,握筆疾書。
未幾,朱雄英率先擱筆,起身,神色自信,朗朗然報出答案。
其一題中,算出雞有一十七隻,兔有一十三隻;另一題,亦準確無誤算出雞兔之數。
眾人聞之,或驚歎,或讚賞,目光皆聚於朱雄英身上。
遼東學士麵露欣慰之色,頷首讚道:“雄英殿下聰慧,學得快,用得妙。”
朱允炆聽得一頭霧水,心中本就煩悶,此時不禁脫口抬杠道:“此等算術,實無甚大用。我等日後,乃要輔佐皇爺爺治國理政,豈是學這等旁門小道!”
言罷,他環顧四周,又道:“治國之道,當以儒家經典為要,修仁德、明禮儀、安百姓。這等算術,不過是商賈所用,於治國安邦,能有何益?”
朱允炆一臉篤定,自覺所言極是,便直直看向遼東學士,似要等其回應。
朱雄英聞朱允炆此言,微微一笑,不慌不忙開口道:“允炆弟此言差矣。治國理政,關乎民生百事,豈可不重算術?”
“便如先賢管子雲:‘不明於計數而欲舉大事,猶無舟楫而經於水險也。’
於民生諸事,算術之用大矣。
官府丈量田畝,需精於計算,方能公平征稅,不致百姓負擔不均;興修水利,規劃溝渠長短、寬窄,若無算術,如何精準布局,使水利澤被萬民?”
“再者,朝廷與外邦通商,貨物價值核算、貨幣兌換,皆賴算術。
若不懂此道,恐在商事往來中吃虧,損我大明之利。
可見,算術絕非小道,實乃治國理政不可或缺之學。允炆弟切不可小覷。”
朱雄英言辭懇切,引經據典,條理分明,一番話說罷,眾人皆覺有理。
朱允炆聽朱雄英這般說,心中仍不服氣,即刻反駁道:“儒家傳承千載,向來以仁義禮智信為本,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綱,此乃萬古不易之正道。自孔聖以來,諸賢皆以道德文章、經世之學為務,何曾見將這等算術置於高位?”
“我大明以儒治國,教化萬民,方得太平。若人人皆去鑽研這等所謂實用之術,而輕忽了聖賢之道,恐人心不古,世風日下。難道我等輔佐皇爺爺治國,不應以儒家正統為基,而要舍本逐末,學這些旁門之術?”
朱允炆神情激動,振振有詞,似要以儒家千年傳承之厚重,壓倒朱雄英所言。
朱雄英神色從容,不疾不徐道:“允炆弟,儒家之道,固然為治國根本,然時代變遷,今時不同往日。《荀子》有雲:‘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聖賢之道重在踐行,亦需與時俱進。”
“百姓生計,柴米油鹽,皆關乎算術。田賦征收,若不明計算,或致百姓賦稅不均,苦不堪言。興修城池道路,物料籌備、人工調配,哪一項離得開算術?如《周髀算經》所言:‘數之法出於圓方,圓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於九九八十一。’此足以見算術在實務中之根基。”
“再者,觀之當下,海貿漸興,與番邦交易,貨幣換算、貨物估值,若無算術傍身,如何保障百姓與國家之利?
我等輔佐皇爺爺治國,當以百姓福祉為念,切不可拘泥舊說,置民生現實於不顧。隻守著儒家經典而不知變通,豈不是空有滿腹經綸,卻於實事無補?”
朱雄英一番話說罷,條理清晰,論據確鑿,令朱允炆一時語塞。
喜歡大明遼國公請大家收藏:()大明遼國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