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既已決斷,眾朝臣縱有異議,亦不便再反對。
當下,便著手將諸事安排下去。
一些朝臣心思活絡起來,暗自盤算著如何在這修築水泥官道之事中分得些好處,紛紛尋思著怎樣打通關節,好承接其中有利可圖的差事。
有官員出列,恭敬問道:“陛下,營建水泥官道此等大事,不知該交由何人負責?”
此負責人之位關係重大,眾人皆盼能安插己方之人。
各部官員暗自思量,均想自家親信可獲此職,以便在修築水泥官道一事上,掌控局勢、謀取利益。
浙東集團諸官聚議,江浙之地官道營建,必為我屬,斷不可使肥水流入他人田畝。
此水泥官道營建,利厚可圖,其間所需投資,堪稱天文之數。既無法阻攔,自當設法從中獲利。
浙東集團一官員低聲道:“然欲攬此營建,亦需周全之策。上頭耳目眾多,若行事不慎,恐生禍端。”
另一人接話道:“不錯,當尋個由頭,名正言順參與其中。可著人宣揚我浙東工匠技藝高超,官道交予我等,必能又快又好完工。”
又一人皺眉道:“隻是一應物料采買,需尋可靠之人,方能將利益最大化,且不露出破綻。”
眾人皆點頭稱是,遂又細細謀劃起來。
一官員悄聲道:“莫若於材料上設法,省下些銀錢,如此便入了自家囊中。”
一官員聞此,急搖其首道:“此計萬不可行!朝廷屆時必來驗看工程,若有不達標處,吾等恐有殺頭之禍!”
另一官員亦附和道:“不錯不錯,此事乾係重大,斷不可因一時之利,而致身家性命不保。需另謀他途,既能多得銀錢,又能保無虞。”
眾人一時陷入沉思,不知該從何處下手。
一官員接口道:“於材料處動手腳,實乃凶險之舉。莫若從人工處思量。此官道雖要仿應天至蘇州之路修築,然工錢多寡,卻由我等定奪。屆時壓低工錢,亦能得一筆豐厚進項。”
一老成官員緩緩道:“此尚為其次,最要緊者,務使浙東士紳豪族與富商入局。這水泥官道限期收費,方是那最大財源。”
非獨浙東官員,他處官員亦皆聚於一處,共相計議。
淮西一派官員,匆匆至李善長府邸,見禮畢,為首一人拱手道:“大人,如今浙東集團欲攬那水泥官道營建,其中利益巨大,我等實難坐視,還望大人能拿個主意,教我等如何應對。”
其餘官員亦紛紛附和。
李善長目光深沉,緩緩抬手示意眾人稍安勿躁,而後說道:“諸位,這水泥官道營建一事,看似利益誘人,實則暗藏玄機,水深得很呐。我意莫要隨意插手,順其自然便可。”
見眾人麵露疑惑,李善長起身踱步,繼續道:“朝廷對此事必定盯得緊,各方勢力亦虎視眈眈。若我淮西一派貿然入局,稍有不慎,便會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那浙東集團如今積極謀劃,看似誌在必得,然其中或許也有諸多阻礙與風險。咱們此時插手,說不定便成了眾矢之的。”
一官員忍不住道:“大人,可如此眼睜睜看著這大筆利益流入他人之手,實難甘心呐。”
李善長微微搖頭,說道:“非是坐視不理,而是需謀定而後動。如今這局勢尚未明朗,咱們貿然行事,隻會自亂陣腳。
待其發展一陣,看清各方動向,再做計較不遲。
若屆時有機可乘,咱們再出手,方有勝算。
況且,咱們淮西一脈根基深厚,也不必急於這一時。
若因小失大,壞了根基,那才是得不償失。都記住了,萬事不可衝動,需穩紮穩打。”
眾人聽了李善長這番話,雖心中仍有不甘,但也覺其所言在理,紛紛應諾,而後帶著幾分無奈,各自散去。
一眾淮西官員於歸途中,不免私下議論。一官員撇嘴道:“李大人此舉,真個是膽小怕事!想那水泥官道營建,利益何等豐厚,竟叫咱們坐視不理。”
另一人亦附和:“正是!若胡大人尚在,斷不會如此畏縮。胡大人行事果敢,哪會懼這許多。”
又一人歎道:“隻可惜胡惟庸已沒,不然我淮西一脈,何至於如此瞻前顧後。想當年胡大人在時,哪樁事不是辦得風風火火,哪會怕這官場風雲變幻。如今倒好,遇此良機,卻要錯過。”
眾人皆搖頭歎息,麵上滿是遺憾與不滿,一路抱怨著漸行漸遠。
自胡惟庸一案後,淮西一脈官員便漸趨式微,唯李善長仍居高位。
然李善長一人,終難撐起大局。
時下南方官員於朝堂之勢漸盛,若非太祖皇帝新設內閣製衡,浙東集團官員風光,恐更甚於今日。
禦書房中,朱標眉頭緊蹙,向朱元璋道:“父皇,此事若交予林侍郎操辦,恐非妥當之舉啊?”
朱元璋看向朱標,問道:“標兒,你且說來,緣何覺得不妥?”
朱標躬身道:“父皇,林侍郎遼東出身,縱有本事,然南方士紳豪族、商賈眾多,或會為難於他。屆時若涉及讓利諸事,恐起紛爭矛盾。”
朱標又道:“且遼東新學與南方士林,似水火不容。諸多緣由疊加,南方官道修築恐難順遂。更甚者,或有人暗中加害林侍郎,還望父皇三思。”
朱元璋微微頷首,語重心長道:“標兒啊,咱著林侍郎去主理此事,非獨看重其才具,實欲借他探探虛實,瞧瞧那南方士紳豪族究竟是何態度,又有多大的反彈之力。”
朱標眉頭深鎖,憂心道:“父皇,如林侍郎這般官員實屬難得。倘若其間生出意外,那損失可就大了。如此治國良才,不知多少年方能出一個呀!”
朱元璋微微一笑,道:“行了,標兒,莫要如此憂心。林侍郎的安危,咱自會周全,你無需多慮。”
朱元璋遂轉了話題,問道:“標兒,依你之見,此番南方官道修築,會遇多大阻力?”
朱標略作思忖,而後說道:“父皇,江浙之地及若乾水網稠密之處,於這官道營建,或有較大阻力。畢竟官道主陸運,非水運。彼處倚仗水運之便,恐會有恃無恐。”
朱元璋聞之,頷首稱是:“標兒所言有理。水運雖佳,然有些物事,陸運亦必不可少。”
喜歡大明遼國公請大家收藏:()大明遼國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