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勳貴離去後,聚在一處,紛紛議論,到底要不要聽林侍郎的話,著手開展其他營生。
另一邊,常遇春聞得水泥官道修築路線,當即喚來常升,吩咐道:“將咱家在鳳陽的土地,平價賣與朝廷。”
常升應下,心中明白,自家如今榮耀已極,實無需為些許土地與朝廷討價還價,便領命而去。
雖說常遇春為傷殘老部下,花費頗巨,然幸得萬民商會有老兵幫扶項目,那些老部下倒也能維持生計。
常家素性節儉,家中產業雖多,卻能秉持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之念。如此作為,使得常家在百姓心中,口碑頗佳。
林侍郎聽聞常升二話不說,便遵父命將自家在鳳陽的土地平價售與朝廷,不禁讚道:“不愧是遼國公的弟弟,就是明事理!”
這常升之舉,無疑給其他勳貴樹立了榜樣。
在這土地補償紛爭不斷之時,常家能以大局為重,著實難能可貴。
消息傳開,其他勳貴也有所耳聞。
有的勳貴心中不屑,覺得常家此舉太過傻氣,平白放棄諸多利益;但也有不少勳貴暗自思量,常家在朝中地位尊崇,尚如此行事,自己是否也該重新考量。
常升知曉眾人議論,卻並未放在心上。
他心中明白,父親常遇春一生征戰,為的便是百姓安寧、國家昌盛。
自家受朝廷厚恩,榮耀至極,此時自當為朝廷分憂。
況且,百姓生活安穩,才是家族長久興盛的根基。
隨著常升的表率,一些原本在土地補償問題上搖擺不定的勳貴,也漸漸鬆動。
他們看到常家這般做法,並未損失什麼,反而得了林侍郎讚賞,在百姓心中聲譽更佳。
林侍郎見此情形,心中欣喜。
他深知,常家的影響力巨大,常升此舉帶動了更多勳貴配合官道修築。
而官道順利修築,對於國家的發展意義非凡。
不僅交通便利,促進南北商貿往來,更能加強朝廷對地方的掌控。
如此一來,在常升等勳貴的影響下,官道修築工程進展愈發順利,百姓也對朝廷此舉多有稱讚,一時間,朝堂與民間,皆呈現出一番積極的景象。
湯和、徐達、李文忠等人聽聞常升的做法後,相互商議一番,皆覺此舉甚善。
他們深知修築水泥官道乃利國利民之大事,自家深受朝廷厚恩,理當全力支持。
於是,幾人紛紛吩咐家中管事,若自家土地恰好在官道路線規劃之地,便平價出售給朝廷。
湯和豪爽地笑道:“咱這土地本就承蒙朝廷恩賜,如今為了國家大計,平價讓出又何妨!”
徐達亦點頭稱是,他向來顧全大局,說道:“修築官道,於國於民皆為福祉,我等自當以身作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