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眉頭一挑,不肯服輸,說道:“國公爺這話雖有些道理,可《道德經》還講‘挫其銳,解其紛’。塵世之中,功名利祿、瑣事紛爭繁多,如何能做到挫銳解紛?山林清幽,方能心無旁騖,潛心向道,於寂靜處感悟天地至理,這等純粹,豈是塵世可比?”
常孤雛略一思忖,從容說道:“真人,晚輩以為,道含天地,囊括天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於塵世,濟貧扶弱,使資源均衡,便是順天之道。‘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於天下,以善念為引,行事公正,為萬民謀福,此乃人合於道。
再者,‘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世間陰陽相濟,入世之繁雜與出世之清幽,亦為陰陽兩端。
於塵世中調和陰陽,讓百姓各安其位,不也是在悟那衝和之道?故塵世修道,同樣可與天地天下契合,領會道之真意。”
張三豐氣呼呼地說道:“你這國公爺,放著好好的兵書不讀,竟鑽研起道經來,實在離譜!你身負家國重任,應多習兵法謀略,怎整日琢磨這些玄之又玄的道理!”
常孤雛嘴角微微一揚,調侃道:“真人,您老人家總一門心思琢磨著要帶妙錦去修道,這哪還有半分世外高人的灑脫風範。倒像是個孩童,見著心儀物件,便不肯撒手了。”
張三豐聽了這話,哼了一聲,當下扭過身子,背對著常孤雛,嘴裡嘟囔著:“不與你這小子置氣。”便不再理會常孤雛。
過了些時日,遼東國公府與應天徐府,皆已籌備停當。常遇春夫婦更是早早起身,前往遼東,一心籌備這樁婚事。
常孤雛命人將遼東一艘小船,仔細刷上朱紅漆色。諸事完畢,他便領著迎親隊伍,自遼東啟程,浩浩蕩蕩往應天而去。
且說那徐家,早就在翹首以盼。徐妙錦身著一身鮮亮紅裝,頭戴鳳冠,身披霞帔,雖說滿心歡喜,卻也難掩緊張之色,靜靜候著迎親之人。
不多時,常孤雛那迎親的大船穩穩停靠蘇州港。隻見那船高大巍峨,朱紅奪目,裝飾得極為氣派。百姓們見此陣仗,紛紛圍聚過來,不禁一陣驚呼,交頭接耳間,儘是對這場盛事的驚歎與好奇。
那萬民商會得知喜訊,趕忙操辦起來。自蘇州港口直至應天的路段,掛滿了紅彤彤的燈籠。
一路上,商會安排了不少人手,紛紛向過往百姓派發喜糖,整條道路都彌漫著喜慶的味道。
百姓們瞧著這熱鬨喜慶之景,紛紛開口送上祝福。有人高呼:“願遼國公與徐姑娘百年好合,永結同心!”
也有人笑著念叨:“盼他倆恩恩愛愛,早生貴子!”
街頭巷尾,皆是對這樁婚事的美好祝願,喜氣洋洋。
常孤雛下得船來,徑直走到一匹掛著大紅花的高頭大馬旁,翻身而上。
隨後,他領著迎親隊伍,自蘇州順著那平坦的水泥官道,一路往應天而去。
待常孤雛一行人踏入應天城,隻見街道兩旁站滿百姓。眾人齊聲歡呼,喝彩聲此起彼伏,那場麵熱鬨非凡,喜慶之氣彌漫整座城。
常孤雛在歡呼聲中,率迎親隊伍來到徐達府邸。府邸大門緊閉,早有徐府家丁在門前守候。常孤雛下馬,整了整衣冠,上前輕扣門環。
不多時,門內傳來聲音:“來者何人?”常孤雛朗聲道:“我乃常孤雛,特來迎娶徐妙錦姑娘。”
門內又道:“想迎親,先過我等這關,且吟詩一首,以表誠意。”
常孤雛略一思索,吟道:“千裡良緣一線牽,今朝迎娶意拳拳。願同妙錦共偕老,不負深情歲月綿。”
家丁聽後,相視一笑,緩緩打開大門。
常孤雛率人步入府中,卻見庭院裡擺著數道屏風,徐府子弟站於兩旁。
為首一人笑道:“想娶妙錦妹子,需破這屏風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