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深處,朱元璋端坐殿中,對著身旁的錦衣衛指揮使毛驤吩咐道:“你讓人盯緊遼東軍的操練,每日來報一次詳情。”
毛驤躬身應道:“屬下遵命。”
朱元璋目光沉凝,又道:“莫要大意,那遼東軍乃是北疆屏障,他們的操練鬆緊、士氣高低,都關乎邊境安穩。一舉一動,皆要細細打探清楚,不可遺漏半分。”
毛驤連聲應是,心中明白皇上此舉的深意。
遼東軍戰力強悍,皇上既倚重又需時時掌握動向。
待毛驤退下,當即傳令下去,命錦衣衛潛伏在城外校場附近,每日將遼東軍操練的陣法、士兵狀態、將領調度等事一一記錄,晚間彙總後親自呈給朱元璋。
自此,每日傍晚,一份關於遼東軍操練的密報便準時送到朱元璋案頭,從未間斷。
朱元璋捏著那份遼東軍操練的密報,指尖在字上緩緩劃過。
案頭燭火跳動,映著他沉凝的麵容。
報上寫的操練法子,瞧著花哨——隊列走得比丈量過還齊,揮戈時胳膊抬得一樣高,連呼喝聲都分毫不差,倒像戲台上演武,少了幾分實戰的野氣。
他撚須沉吟,嘴角卻悄悄勾了勾。
旁人許會覺得這是花架子,他卻瞧出了門道。
這般刻板的操練,磨的不是一時的勇力,是骨子裡的規矩。
一聲令下,千人如一人,抬足落步皆有定數,這便是軍紀的根苗。
想當年濠州起兵,多少隊伍敗就敗在散漫無章,臨陣時各顧各,稍遇挫折便作鳥獸散。
如今遼東軍這般練,看似笨,實則是把“令行禁止”刻進了骨頭裡。
真到了戰場,這般隊伍,指哪打哪,斷不會因慌亂自亂陣腳。
他將密報往案上一放,聲音不高卻字字有力:“這操練,看著虛,實則實得很。軍紀這東西,就是要這麼磨,磨得鐵似的,才能擋得住刀槍,守得住疆土。”
說罷,又拿起朱筆,在報上批了個“可”字。
常孤雛帶出的遼東軍,其戰鬥力之強,在邊關素有威名,這並非憑空而來。
朱元璋看著密報中對遼東軍操練細節的描述——從黎明即起的隊列齊整,到日暮不休的戰術配合,再到對號令的絕對服從,每一處都透著近乎嚴苛的規整。
他想起常孤雛此人,出身行伍,性子沉穩如石,練兵時從不含糊。
士兵步伐稍有參差,便要從頭再來;器械保養有絲毫懈怠,便會親自督查。
他不尚花巧,隻重實效,將“令行禁止”四個字熔鑄成了遼東軍的魂。
尋常軍隊練勇力,他偏要先練紀律;彆家側重衝殺技巧,他更重協同配合。
這般操練下的遼東軍,臨陣時隊列不亂,進退有度,即便陷入膠著,也能依令行事,極少自亂陣腳。
朱元璋指尖輕叩案幾,心中已有了計較:如此練兵之法,若能推廣至全軍,何愁邊患不平?他當即召來兵部官員,將遼東軍的操練章程細細拆解,命其結合各軍實情修訂,準備在京營先行試練,再逐步推至邊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