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島西側港灣,宛如一顆鑲嵌在大海中的明珠,靜謐而美麗。
十三艘三桅滄瀾舸如忠誠的衛士,靜靜泊在碧波之間,船首那銅鑄的虎頭,在晨光的輕撫下,泛著暗金色澤,仿佛隨時準備咆哮,彰顯著船隊的威嚴與力量。
陳太初迎著清晨的微風,踏著被露水浸潤的灘塗,穩步登上主艦“滄瀾號”。
甲板上,蒸汽機正有條不紊地運作著,銅質壓力表的指針輕微顫動,仿佛是它沉穩的心跳。
王鐵柱帶著三名鐵匠,虔誠地跪在齒輪箱前,如同對待稀世珍寶一般,用鯨油細細擦拭著傳動軸上的黃銅齒輪。
每一個齒牙都被精心嗬護,在鯨油的滋潤下閃爍著柔和的光芒。“
大人,昨夜試車時左舷連杆有異響。”王鐵柱抹了把額頭因專注而冒出的汗珠,小心翼翼地從懷中掏出羊皮本子,上麵密密麻麻記錄著各種數據與心得。
“按您教的法子重新校準了曲軸同心度,誤差不過發絲粗細。”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自豪,也飽含著對陳太初的敬佩。
陳太初微微點頭,俯身仔細查看蒸汽機底部新鑄的鑄鐵基座,指尖輕輕撫過尚帶餘溫的鉚接處,感受著工匠們的用心與專注。
此時,二十名赤膊的水手正喊著整齊有力的號子,將成筐的檳榔炭搬入底艙。
這些檳榔炭,將為蒸汽機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是船隊前行的能量源泉。
而混江龍李俊,則立在桅盤上,如同一尊雕像,揮動著黃旗,精準地指引著漕幫弟兄將新伐的樟木料運往染墨負責的營寨工地。
樟木料質地堅實,是建造營寨與修繕船隻的上好材料。
島東麓的密林深處,傳來陣陣鐵器敲擊聲,仿佛是大地的心跳聲。
李鐵牛領著三十名壯漢,如同無畏的開拓者,正在奮力開辟儲水區。
山澗引來的清泉,如靈動的銀蛇,順著竹管歡快地注入新砌的石灰池。“這過濾法子真神了!”
漕幫羅五胡捧著陶碗,眼中滿是驚歎。
經過三重細砂濾過的泉水,清可見底,宛如一麵鏡子,倒映著周圍的美景。
岸邊,數百個裝滿淡水的橡木桶整齊排列,每隻桶口都封著蜂蠟浸透的油布,確保淡水的清潔與保存。
炊煙從臨時搭建的泥灶嫋嫋升起,宛如一條輕柔的絲帶,緩緩升入天空。
夥頭軍熟練地將黍米與鹹魚乾倒入鐵釜,空氣中漸漸彌漫起食物的香氣,讓人垂涎欲滴。
柳德柱帶著兩名賬房,認真地清點著從各船卸下的物資,那專注的神情仿佛在守護著船隊的命脈:“豆菽八百石,柑橘二十簍,醃菜......”忽然,林間傳來一陣騷動,打破了這份寧靜。
三個背著藤筐的軍士興奮地跑來,筐中滿是青黃相間的野柑橘,枝葉間還沾著晶瑩的晨露,仿佛在訴說著大自然的慷慨。
“取柑橘百枚分予各船,餘者以石灰窖藏。”陳太初有條不紊地吩咐著,目光如鷹般掃過正在灘頭晾曬的漁網。
營寨東南角的工棚裡,染墨正指揮工匠們緊張地組裝水力鍛錘。
溪流推動的木輪飛速轉動,帶動鐵錘有節奏地起落,叮當聲中火星四濺,仿佛在譜寫一曲勞動的讚歌。
“留兩架車床在此。”陳太初撫摸著精鐵打造的導軌,眼神中透露出對未來的規劃與期望。
“齒輪傳動比按三比一設置。”染墨迅速在樺樹皮上記錄著參數,他身後堆著新打造的犁頭與鐵鍬,這些農具將在未來的日子裡,為開拓這片土地發揮重要作用。
二十名留守士卒正在夯築黏土圍牆,他們齊心協力,每一次的夯擊都仿佛在為營寨注入力量,使其更加堅固。
午時三刻,潮水開始緩緩退卻,仿佛是大海在進行一場溫柔的呼吸。
都指揮使林聰帶著水軍,乘坐舢板,如靈動的魚兒,在港灣中巡查。
王倫站在“滄瀾號”甲板上,專注地調試著六分儀。
青銅鏡片反射的陽光,在海麵上劃出一道道銀線,如同神秘的符號,指引著船隊前行的方向。
混江龍李俊的座艦“鎮海號”正在試射新型霹靂炮,裹著油布的炮身微微後坐,那是保命的家夥。
裝有延遲引信的陶罐在三百步外炸起丈許水柱,水花飛濺,如同盛開的白色花朵,展示著武器的威力。
炊煙再次升起,仿佛是在呼喚著人們。
各船醫官齊聚主艙,陳太初耐心地演示著豆芽培育之法:“陶罐底鋪細沙,每日卯酉兩時以海水兌淡澆淋......”
三十個陶甕被小心安置在通風艙室,麻布覆蓋的甕口隱約透出新綠,那是生命的希望,在這茫茫大海上,為船隊帶來了新鮮蔬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