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時,天子乘輿而至。看到整飭嚴謹的軍隊陣列,迎麵撲來的森然殺氣令皇帝頻頻點頭。看來賈軒確有領軍之才。
近十萬將士齊聲高喊,聲勢震撼,使天子心中甚是滿意。
“所有軍務均已就緒,現下是否出發?”賈軒跪地奏稟,神情恭敬。
“準令出征!”皇帝微微點頭。因早朝事務冗雜,無暇久留。
隨著號令傳出,各軍按序開拔。行動統一,陣形變幻流暢自如,展現出訓練有素的勁旅風範。
皇帝與隨同的臣子目睹這般嚴整的軍隊,無不驚訝感歎。這樣井然有序之軍容,確實難得。天子心生豪情,卻也在憂慮邊關是否能在援軍未到前守住陣線。
從都城奔赴邊地,最快速度也需十日之久,更何況寒冬時節,路途異常艱難。
此時,邊關軍營裡,主帥李崇安靜端坐。如今麵臨北國六十萬大軍壓境,而己方兵力僅約敵半,又剛在邊鎮損失慘重,局勢極其險峻。隻能固守待援,穩中求生。
李崇所憂慮的,並非己身安全,而是若戰事不利,恐怕整個家族都將遭受連累。
他問道:“近日都城那邊有何消息?”
侍從回道:“尚無通報。”
“敵軍先鋒已到何處?”
“大約距離我軍三十裡地。”
麵對如此懸殊的力量,勝算極低。唯一希望,就是援軍儘快趕至,局勢方有轉機。
就在此時,探騎急速飛奔進帳:“報——援軍已然啟程,由鎮北大將率領向我處挺進!”並遞上軍中文卷。
閱過戰報之後,李崇心境稍稍鬆弛。鎮北這一名號使他憶起,此將原為賈氏門下子弟,當年鮮少被關注,卻現下身負重任擔當主帥之位。
朝廷援軍至少還需要十天才能抵達,秦良看著地圖思索良久,緩緩說道:“現在的局勢,堅守十天幾乎沒有希望。唯一的辦法是搶先動手,打破對方的部署,從而延緩他們的進攻節奏。”
隨後,他下令:“傳令下去,立刻集結三萬騎兵,我要親自帶隊會一會那羅刹國的軍隊。”
同時,賈軒晝夜行軍九天,終於抵達距北海營地不足五十裡的位置。他一安頓好駐地便召集諸將。
“我要親率三萬人趕往北海營地,那邊的情況不容樂觀。我會率軍先行一步,其餘七萬步兵待天亮後啟程,儘快追趕上來。另外特彆叮囑各位主將,請各位安排好後續部隊。”
這次出征總兵力達到十萬,但主要為行軍緩慢的步兵,且軍容鬆散、戰力不高。為了爭取時間,賈軒隻能讓他們推遲行動。此時步兵部隊比先鋒軍已遲了兩天出發,能在九日內趕到前線,已經是非常理想的結果。
眾將領紛紛行禮:“祝願大人旗開得勝,凱旋歸來。”
路上,牛亮被調整為百人隊副統領,原副統領則進入親軍負責賈軒的安全。這項調整各方都很滿意,畢竟隻要是跟隨過賈軒的人,隨便出來都能擔任下級將領。
而此時北海大營已四麵被圍,戰況岌岌可危。多輪惡戰後敵我雙方均損失慘重,大營之內僅剩四、五萬可用兵力,其餘都是傷員。每日不斷有傷兵抬出營帳救治。短短九日就折損十萬精兵,可以想見戰鬥之慘烈。羅刹國雖占優勢,但兵力也大幅下降,原本號稱六十萬大軍,如今不過四十多萬,真正具備作戰能力的精銳兵力更是不足四十萬。
“可能挺不過去了。”一名隨從低聲說著,“如果真到最後關頭,拚死一搏就是了。隻求彆連累家人便好。”
帳中將領皆麵色低落,一名身上帶傷的武將忍不住開口:“這不是我們不努力,換作是誰,也不可能對抗如此強大的對手。”
“我不指望局勢能有扭轉,唯一遺憾是我們未能守住邊防線。但如今皇帝似乎並無責罰之意,可能我多慮了。”秦良說道,“明天將是最後一戰,或許是拚上性命的時候。哪怕戰死,也要讓這群蠻族付出沉重代價。敬你一杯!”
天還未亮,趙臨已經策馬抵達北海營外。看見軍營尚在,心頭略感寬慰。儘管未能看清營內境況,但也猜得出必經曆了惡戰。
此時的營地早被敵軍團團圍住,外麵遍布營帳,不時有騎兵巡邏穿行其中。趙臨估摸敵軍規模,推測至少駐有四五十萬兵馬。
相比之下,己方隻有三萬人,輕騎難敵。他決定舊計再施——派人查明敵軍補給線動向,趁機再次襲擊糧道。
天剛微亮,是人最鬆懈、警惕最鬆的時候。趙臨親自領兵直撲敵營。士兵們見帳就燒,見敵就殺。很多蠻軍尚在睡夢中便已經丟了性命。
黑暗之中敵軍無法判定來襲人數,營中頓時混亂四起。不少人自相踩踏,甚至誤殺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