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公主順利嫁入月氏國,和親之事表麵上圓滿落幕,長安城恢複了往日的喧囂。然而,和親帶來的餘波卻在朝堂和後宮中悄然擴散,新的隱患也在不經意間滋生。
李世民坐在禦書房中,本以為和親成功會讓邊疆安穩、邦交和睦,可心中卻總有一絲隱隱的不安。這時,一位密探匆匆趕來。
“陛下,月氏國國內有一些勢力對和親之事心懷不滿,他們暗中與周邊小國聯絡,似有不軌企圖。”密探跪地稟報。
李世民眉頭緊鎖,說道:“此事不可小覷。密切監視月氏國的動向,一有風吹草動,立即來報。”
與此同時,朝堂上也因和親之事泛起了層層漣漪。那些原本就反對和親的大臣們,並未因和親成功而偃旗息鼓,反而借機在朝堂上發起了新一輪的攻勢。
“陛下,和親雖成,但月氏國反複無常,如今又有異動。這說明我們當初的決策太過草率,公主下嫁異域,恐將大唐置於險地。”一位大臣慷慨激昂地說道。
另一位大臣也附和道:“是啊,陛下。我們應當召回公主,加強邊疆防禦,以應對月氏國可能的變故。”
李世民聽著大臣們的議論,心中不悅,但也明白他們的擔憂並非毫無道理。
“朕當初決定和親,也是為了大唐的長遠利益。如今雖有變數,但我們不能輕易改變既定的策略。再觀望一段時間,看看月氏國到底想乾什麼。”李世民說道。
然而,大臣們並不肯罷休,爭論聲愈發激烈。朝堂之上,氣氛變得緊張起來。
太子李承乾看著這混亂的局麵,心中焦急。他深知此時若不能穩定朝堂,恐會引發更大的危機。
“各位大臣,如今事情尚未明朗,我們不應過早下結論。月氏國即便有異動,我們也有應對之策。當務之急,是要保持朝堂的穩定,共同為大唐的繁榮出謀劃策。”李承乾站出來說道。
大臣們聽了李承乾的話,稍微安靜了一些。但他們心中的不滿並未消除,隻是暫時壓抑了下來。
在後宮中,公主和親的事情也成了妃嬪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一些妃嬪對公主的命運表示同情,而另一些妃嬪則在暗中打著自己的算盤。
“公主遠嫁月氏國,不知何時才能回來。這後宮之中,少了一個競爭對手,對我們來說倒是個機會。”一位妃嬪低聲對身邊的宮女說道。
宮女點頭附和道:“娘娘說得是。不過,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說不定哪天公主又回來了。”
就在後宮妃嬪們各懷心思的時候,一個驚人的消息傳到了李世民的耳中。
“陛下,月氏國國王突然病逝,國內局勢大亂。新國王即位,態度不明,對大唐公主也頗為冷淡。”密探再次來報。
李世民聽了,心中一驚。他知道,月氏國的變故可能會讓和親之事變得更加複雜。
“傳朕旨意,密切關注月氏國的局勢,同時派使者前往月氏國,吊唁月氏國國王,試探新國王的態度。”李世民說道。
使者帶著豐厚的禮品和李世民的慰問信,匆匆前往月氏國。當他們到達月氏國時,發現這裡的氣氛十分緊張。新國王坐在王位上,眼神中透露出一絲警惕。
“大唐使者,你們來此所謂何事?”新國王冷冷地問道。
使者連忙行禮,說道:“尊敬的月氏國國王陛下,我大唐皇帝陛下得知貴國國王不幸病逝,特命我前來吊唁。同時,也希望貴國能繼續與我大唐保持友好關係。”
新國王聽了使者的話,冷笑一聲,說道:“友好關係?你們大唐公主嫁入我國,卻帶來了諸多麻煩。如今我國局勢動蕩,與你們大唐不無關係。”
使者心中一驚,連忙解釋道:“陛下,和親之事本是為了增進兩國友誼。如今貴國遭遇變故,我大唐願意提供幫助,共同度過難關。”
新國王看著使者,沉默了片刻後說道:“你們先回去吧。此事容我再考慮考慮。”
使者無奈,隻得返回大唐,將月氏國新國王的態度如實稟報給李世民。
“月氏國新國王態度如此不明,看來和親之事真的出現了危機。”李世民說道。
李承乾站在一旁,說道:“父皇,兒臣以為,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可以先加強邊疆的防禦,以防月氏國突然發難。同時,繼續與月氏國進行溝通,爭取和平解決問題。”
李世民點了點頭,說道:“太子所言甚是。立即加強邊疆防禦,同時再派使者前往月氏國,表達我們的誠意。”
就在大唐積極應對月氏國的變故時,朝堂上的鬥爭卻愈演愈烈。那些反對和親的大臣們聯合起來,彈劾支持和親的大臣。
“陛下,這些大臣當初力主和親,如今卻讓我大唐陷入如此被動的局麵。他們應該為此次事件負責。”一位彈劾大臣說道。
支持和親的大臣們也不甘示弱,紛紛反駁:“我們當初也是為了大唐的利益著想。如今月氏國生變,乃是意外之事,怎能將責任都歸咎於我們?”
朝堂之上,大臣們分成兩派,爭吵不休。李世民看著這混亂的場麵,心中十分惱火。
“夠了!如今月氏國局勢危急,你們不思如何應對,卻在這裡互相指責。成何體統?”李世民憤怒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