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們見李世民發怒,紛紛停止了爭吵,但心中的怨恨卻更深了。
在這混亂的局勢中,太子李承乾意識到,必須儘快解決朝堂上的矛盾,否則大唐將陷入內憂外患的困境。
“各位大臣,如今大敵當前,我們應該團結一心,共同應對月氏國的挑戰。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我們要著眼於未來。”李承乾說道。
然而,大臣們積怨已深,一時難以平息。李承乾深知,要讓大臣們真正團結起來,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與此同時,月氏國的局勢愈發緊張。新國王在一些勢力的慫恿下,開始對大唐邊境進行小規模的騷擾。
“陛下,月氏國軍隊在邊境頻繁挑釁,我們的士兵已經有多人受傷。”邊疆將領來報。
李世民聽了,心中大怒。“月氏國如此囂張,是可忍,孰不可忍。傳朕旨意,派一支精銳部隊前往邊疆,給月氏國一個教訓。”李世民說道。
一支精銳部隊迅速開赴邊疆。當他們到達邊境時,月氏國軍隊已經有所收斂。但將領深知,月氏國不會輕易罷休,於是加強了邊境的巡邏和防禦。
“我們不能主動挑起戰爭,但也不能讓月氏國小瞧了我們。一旦他們有異動,立即予以反擊。”將領對士兵們說道。
在邊境局勢緊張的同時,大唐派往月氏國的使者再次出發。使者帶著李世民的親筆信,希望能與月氏國新國王進行一次坦誠的對話。
當使者再次見到月氏國新國王時,新國王的態度依然冷淡。
“你們大唐以為派幾支軍隊就能嚇唬住我們嗎?我月氏國也不是好惹的。”新國王說道。
使者連忙說道:“陛下,我大唐並不想與貴國發生戰爭。我們還是希望能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問題。陛下若有什麼要求,不妨提出來,我們可以商量。”
新國王沉思片刻後說道:“我可以給你們大唐一個機會。但你們必須答應我,減少在邊境的駐軍,同時賠償我月氏國在此次事件中的損失。”
使者心中一驚,他知道,新國王的要求有些過分。但為了和平,他還是決定先答應下來,回去再向李世民稟報。
“陛下,我會將您的要求如實轉達給我大唐皇帝陛下。希望我們能儘快達成協議。”使者說道。
使者返回大唐後,將月氏國新國王的要求告訴了李世民。
“月氏國新國王簡直是獅子大開口。減少邊境駐軍,這不是讓我們自廢武功嗎?賠償損失,更是無稽之談。”李世民憤怒地說道。
大臣們聽了,也紛紛表示反對。
“陛下,我們不能答應月氏國的無理要求。否則,他們會得寸進尺。”一位大臣說道。
李承乾站出來說道:“父皇,兒臣以為,我們可以先穩住月氏國。表麵上答應他們的部分要求,暗中加強邊境的防禦。同時,尋找機會,分化月氏國內部的勢力,讓他們無法團結一致對付我們。”
李世民聽了李承乾的話,陷入了沉思。他知道,李承乾的建議有一定的道理。但他也擔心,這樣做會讓月氏國更加囂張。
“太子,你的建議雖有可取之處,但也存在風險。我們必須謹慎行事。”李世民說道。
於是,李世民決定先派使者回複月氏國新國王,答應他減少部分邊境駐軍,但賠償損失一事需要再商量。同時,暗中加強邊境的防禦力量。
在大唐積極應對月氏國的同時,朝堂上的矛盾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反對和親的大臣們繼續在暗中策劃著,試圖扳倒支持和親的大臣。
“我們不能就這樣坐以待斃。必須想辦法讓那些支持和親的大臣受到懲罰。”一位反對和親的大臣說道。
另一位大臣則提議道:“我們可以收集他們的罪證,向陛下彈劾他們。隻要能讓陛下相信他們是誤國之臣,我們就能達到目的。”
於是,反對和親的大臣們開始四處收集支持和親大臣的罪證。他們希望能找到一個合適的時機,給支持和親的大臣們致命一擊。
而支持和親的大臣們也察覺到了危險。他們開始聯合起來,互相支持,共同應對反對者的攻擊。
“我們必須團結起來,不能讓那些反對者得逞。否則,我們多年的努力都將付諸東流。”一位支持和親的大臣說道。
朝堂之上,兩派勢力明爭暗鬥,大唐的局勢變得愈發複雜。李世民看著這一切,心中充滿了憂慮。他知道,要想讓大唐重新恢複往日的繁榮和穩定,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朕一定要讓大唐度過這個難關,誰也彆想阻擋大唐前進的腳步。”李世民在心中暗暗發誓。
在這動蕩的局勢中,太子李承乾肩負著巨大的責任。他知道,自己必須協助父親,穩定朝堂,應對月氏國的挑戰。他開始更加勤奮地學習治國之道,與大臣們溝通交流,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我一定要幫助父親,讓大唐重新走向輝煌。”李承乾心中堅定地想著。
而月氏國的局勢也在不斷變化著。新國王在國內的統治並不穩固,一些勢力對他的決策表示不滿。大唐能否利用月氏國內部的矛盾,化解這次危機,成為了擺在李世民和李承乾麵前的一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