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秋望著窗外飄落的槐花瓣,忽然覺得生活就像這棵老槐樹——樹乾是咬碎硬骨頭的韌,花朵是含住蜜糖的柔,而深埋地下的根,就是代代相傳、永不熄滅的暖。這三種模樣纏纏繞繞,才長成了遮風擋雨的模樣,正如老周眼裡的光,從未單槍匹馬,總是和甜、骨、魂並肩前行。
王大爺把那把老扳手擦得鋥亮,送給了“念周”寶寶當玩具。小家夥舉著扳手往槐樹苗的支架上敲,嘴裡咿咿呀呀的,像在模仿老周擰螺絲。“你看這力道,”王大爺笑著給林晚秋看,“軟乎乎的是在撒嬌,猛一下是在使勁,可不就是生活的樣子?該柔時柔,該硬時硬。”陽光落在扳手上,反射的光剛好照在寶寶臉上,那笑容裡,既有槐花的甜,又有螺絲的韌。
女兒帶著街坊們編“槐花繩”,用曬乾的槐花枝和紅繩纏在一起,既結實又柔軟,用來捆紮醬罐正合適。“周爺爺說繩子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軟,”她邊纏邊教大家,“硬了會勒壞罐子,軟了會掉,得像日子,剛柔相濟才穩當。”有個剛搬來的年輕媽媽學得認真,說自己總覺得生活像團亂麻,“現在才懂,麻也能編成繩,隻要有韌有柔,還怕捆不住日子?”
賣槐花醬的小夫妻在攤位旁擺了個舊收音機,是按老周那台仿製的,裡麵總放著評劇。“有顧客說,聽著戲買醬,覺得甜裡帶勁,”男人調試著音量笑,“就像有人在旁邊說‘彆怕難,日子會甜’。”他們的醬罐上,現在都印著行字:“韌在骨,甜在心,暖在魂。”有個創業者總來買,說要貼在辦公室,“讓周爺爺的生活哲學,也給我的團隊加把勁”。
博物館舉辦“生活的模樣”主題展,把老周的故事和街坊們的日子串在了一起:王大爺用了半輩子的小板凳,螺絲鬆了又緊,見證了五代人的茶飯;女兒那本夾滿槐花的日記,厚度超過了磚頭,寫滿了甜的細節;甚至“念周”寶寶的長命鎖,也成了展品,旁邊放著他抓周時的照片,說“這是生活最本真的開始”。
暴雨衝垮了後山的小路,這次是老周的曾孫帶著誌願者修的,用的是五角星槐木做的樁,擰的是黃銅螺絲,鋪的是刻著槐花的石板。“周太爺爺的路,要讓韌、甜、暖都跟上,”他擦著汗笑,“這樣走在路上,才踏實。”林晚秋看著他們在石板縫裡撒槐樹種,忽然覺得這條路像根長長的繩,一頭拴著過去,一頭拴著未來,中間捆著的,是無數個有韌有柔有暖的日子。
除夕夜的餃子宴上,“念周”寶寶已經會說話了,舉著餃子奶聲奶氣地喊:“周太爺爺,甜!”他還會指著支架上的螺絲說“硬!”,抱著奶奶的脖子說“暖!”。王大爺樂得直拍手:“這孩子啥都懂,生活的本真,不就是這三個字?”林晚秋看著滿桌的笑臉,看著樹樁上搖曳的新芽,看著博物館窗裡亮著的光,忽然徹底明白:老周眼裡的光,從來不是抽象的道理,就是這具體的生活——是咬碎硬骨頭時的那股勁,是含住蜜糖時的那份甜,是代代相傳時的那份暖。
風穿過巷口,帶著滿世界的槐花香和評劇聲,像老周站在時光裡,笑著點頭。他或許還是沒說太多話,但生活本身已經替他說了——說這既有韌、又有甜、還有暖的日子,就是最好的日子;說這三種模樣合在一起的生活,就是最值得過的生活。
林晚秋咬了口餃子,甜味漫開時,看見熱氣裡的星星又在飛,這一次,它們飛得更穩了,因為每顆星星都帶著韌的骨、甜的芯、暖的魂,像老周說的那樣:“這樣的日子,才擰得牢,過得久,暖得長。”
喜歡幽穀怨靈請大家收藏:()幽穀怨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