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秋望著簷角滴落的雨珠,忽然覺得那雨珠墜落的軌跡,像極了螺絲刀轉動的弧線。這把看不見的螺絲刀,正順著時光的螺紋,一圈圈往下擰,把老周那輩子的暖,慢慢擰成了世世代代的甜。
王大爺把老周留下的鐵皮工具箱,改成了“時光儲蓄罐”,街坊們誰有暖心的事,就寫在紙條上塞進去。“你看這鎖扣,”他摩挲著工具箱上的銅鎖,“老周當年說‘好箱子要能存住暖’,現在果然存了一箱子甜。”有天“念周”寶寶踮著腳往裡麵塞紙條,上麵畫著個歪歪扭扭的笑臉,說“今天幫小花貓擰乾了毛,像周太爺爺在幫忙”。
“念周”寶寶的爸爸研發出了五角星槐樹的耐寒品種,能在北方的寒冬裡開花。他帶著樹苗去漠河時,當地人說這樹“骨頭硬,心腸軟”,像極了故事裡的周爺爺。他們在邊防哨所旁種了排,說要讓戰士們“站崗時能聞見甜,就像有雙看不見的手,在擰緊他們的想家”。哨所的回信裡,附了張照片:戰士們圍著開花的樹敬禮,帽簷上的雪,沾著淡淡的槐花香。
賣槐花醬的小夫妻的“螺絲刀計劃”,已經在全球種下了一萬棵五角星槐樹。他們的女兒出生那天,剛好收到來自南極科考站的照片:科考隊員在冰屋裡,用槐花醬拌麵條,說“這是南極的第一口甜,是周爺爺的螺絲刀擰開的”。男人把照片貼在女兒的搖籃上,說“這是世姐給你的見麵禮,要記得誰送的”。
博物館的網上展廳,多了個“世世代代”板塊,展示著老周故事的延續:有位姑娘用奶奶傳下來的槐花醬秘方,在海外開了家“周爺爺的廚房”;有位工程師根據老周的“螺絲哲學”,改進了橋梁設計,說“讓結構也懂得留三分暖”;甚至有所大學,開設了“生活韌性學”專業,老周的故事成了必修課。
暴雨襲擊沿海城市時,“螺絲刀計劃”的誌願者們帶著救災物資趕去,發現安置點的黑板上,寫著行字:“像周爺爺那樣,擰乾眼淚,釀出甜。”孩子們用撿來的貝殼,拚出了把巨大的螺絲刀和朵槐花,說要送給救災的叔叔阿姨,“讓周爺爺的工具,也幫你們擰開困難”。
除夕夜的長桌上,已是四世同堂。“念周”寶寶的孩子,正抓著曾太姥姥手裡的槐花糕笑,小牙咬出個五角星的印。王大爺的重孫子,舉著3d打印的螺絲刀,給大家演示“周太爺爺的擰法”。姑娘的父親,用翻譯軟件給國外的親友直播,說“這是中國的團圓,是把看不見的螺絲刀,擰了一百年的甜”。
林晚秋看著滿桌的笑臉,看著窗外那棵早已長成參天大樹的五角星槐,忽然明白老周的螺絲刀,從來不是物件,是種會生長的力量——它在蜂蜜裡發酵,在樹苗裡紮根,在笑聲裡發芽,在不服輸的心裡結果,然後把這些甜和暖,像擰螺絲一樣,牢牢固定在時光裡,傳給一代又一代。
風穿過百年老槐,帶著滿世界的槐花香,吹得簷角的風鈴輕輕響,像那把看不見的螺絲刀,還在慢悠悠地轉。林晚秋咬了口曾孫女遞來的槐花糕,甜味漫過舌尖時,仿佛聽見老周的聲音,混在風聲裡,穿過歲月,清晰地傳來:“你看,這螺絲擰得多牢,甜得多久。”
而那把螺絲刀,還在轉,轉成更遙遠的未來,轉成世世代代的暖,轉成永不熄滅的春天。
喜歡幽穀怨靈請大家收藏:()幽穀怨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