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槐樹的新芽探出頭時,林陳記工坊迎來了位特殊的客人——法國學徒的女兒,一個金發碧眼的小姑娘,懷裡抱著尊縮小版的銅雕塑,正是當年她父親為紀念林陳兩位老人做的那件。“爸爸說,這是‘甜味的接力棒’,”小姑娘用流利的中文說,手裡還攥著片壓乾的艾草葉,“他讓我一定要親手把這個交給小星姐姐。”
小星已經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接過雕塑,指尖劃過底座的星圖紋路,動作像極了當年的陳星。這些年她跟著林硯學習寫作,跟著陳星鑽研手藝,《小星的星星糖》係列故事已經出版了五本,最新一本講的是“全球星星糖配方大融合”,裡麵記錄著印度用香料改良的星星糖、巴西加入可可的創意版本,扉頁上印著句話:“甜味有千萬種,牽掛是同一種”。
過街天橋的星圖地磚經過翻新,加入了智能感應係統,行人踩過不同的星點,會響起對應的故事片段——踩上天樞星,是父親救起念念時的呼喊;踩到天璣星,是陳守義熬糖漿時的咳嗽聲;最特彆的是搖光星,響起的是小星教外國孩子說“你好”的奶音。設計師說這叫“讓每一步都踩著故事”,如今這裡成了老城區的“聲音博物館”。
陳星把父親的鐵皮盒送去做了三維掃描,數字模型被傳到全球的“星硯”分店。加盟商們可以用3d打印機複刻模具,卻都堅持要手工燙製最後一顆星,說“機器能複製形狀,複製不了溫度”。有位日本加盟商特意帶著模具來老城區,在鐵皮盒原件前磕了三個頭,說這是“拜師禮”。
林硯的書房裡,新添了個玻璃櫃,陳列著各國讀者寄來的“時光信物”:有挪威女孩用極光膠片做的書簽,有埃及老人珍藏的1987年的糖紙,有美國華裔孩子畫的“我的兩個爺爺”——畫裡黃皮膚的爺爺在燙模具,白皮膚的爺爺在旁邊遞艾草,兩個老人的影子在地上連成了顆星星。
盲童學校的女孩成了著名的聲音藝術家,她為“星硯”創作了主題歌《聽星》,歌詞裡沒有華麗的辭藻,隻有“銅鈴響”“艾草香”“糖在喉”這些簡單的意象。歌曲發行那天,全球的“星硯”分店同時播放,不同膚色的人哼著同一旋律,像場跨越時區的大合唱。
小星在十八歲生日那天,打開了陳星為她準備的時光膠囊。銅盒裡,她的作業本已經泛黃,那枚刻著“星”字的銀吊墜依舊閃亮,最讓她落淚的是張字條,是林硯和陳星合寫的:“你不是在繼承故事,是在成為故事的一部分。”
全球“星硯”分店聯合發起了“甜味圖書館”計劃,每本書裡都夾著片當地的艾草葉,借閱者可以留下自己的甜味故事。在中國的書架上,最厚的那本寫滿了街坊們的留言,最新的一條來自剛搬來的年輕夫婦:“租了帶院子的房子,打算種點艾草,就像書裡寫的,讓家有個‘根’的味道。”
陳星把父親的手稿捐給了國家博物館,展出時放在“改革開放中的民間溫情”展區。解說牌上寫著:“這不是驚天動地的史詩,是兩個普通人用愧疚與牽掛,釀出的歲月沉香。”有個小學生看完展,在留言本上寫道:“我要像他們一樣,做個心裡裝著彆人的人。”
深秋的老槐樹下,林硯和陳星看著小星給一群金發碧眼的孩子演示燙模具。夕陽把他們的影子投在星圖地磚上,和遠處“林陳記”的招牌重疊在一起。銅鈴在晚風中搖晃,聲音裡混著烤糖的甜香、艾草的清苦,還有孩子們的笑聲,像把所有時光都熬成了一碗溫潤的湯。
林硯望著天邊漸亮的北鬥七星,忽然想起很多年前那個暴雨夜,父親奔跑的背影裡,藏著的不是遺憾,是讓甜味延續的種子。如今這顆種子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根紮在老城區的泥土裡,枝葉卻伸向了五湖四海,每個枝頭都掛著顆星星糖,在不同的陽光下,閃著同樣的光。
打烊的鈴聲響起時,小星把新燙好的模具放進展示櫃,和父親的鐵皮盒、陳守義的糕點模擺在一起。三代人的共聚在燈光下靜靜相望,像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林硯知道,這對話永遠不會結束,就像老槐樹的年輪,會一圈圈長下去,把甜味的故事,說給每一個新來的春天聽。
喜歡幽穀怨靈請大家收藏:()幽穀怨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