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槐樹的第一縷新芽探出頭時,小星正在調試工坊新添置的智能烤爐。屏幕上跳動的溫度曲線旁,她特意保存了陳星手寫的烘焙筆記——“艾草需蒸三刻,糖霜要曬七日”,那些帶著墨跡暈染的字跡,和電子數據在同一界麵上共存,像新舊時光在溫柔對話。
法國學徒的孫女帶著她的孩子來了。三歲的小家夥攥著枚迷你星星糖模具,在父親的鐵皮盒前挪不開腳,奶聲奶氣地用中文說:“太奶奶說,這裡的星星會講故事。”小星笑著把孩子抱起來,讓她的小手摸到盒麵的北鬥七星:“對呀,你聽,星星在說‘歡迎回家’呢。”
過街天橋的全息投影又升級了,現在能根據行人的心跳頻率變換星圖亮度。情侶牽手走過時,星芒會變得格外柔和;孩子們奔跑時,星點會跟著跳躍閃爍。有對金婚老人在這裡拍攝紀念照,當他們的手同時按在天樞星的位置,投影突然綻放出1987年的星空,老人驚歎道:“和我們結婚那天的星星一模一樣!”
林硯的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溫情遺產”,翻譯團隊裡有位特殊的成員——當年被父親救起的念念的孫子。年輕人說自己學中文的動力,就是想親手翻譯曾外祖父的故事。譯稿的扉頁上,他用毛筆寫了個“緣”字,旁邊用法文注解說:“這是比‘命運’更溫柔的詞。”
陳星把各國“星硯”分店的艾草精油調和在一起,做成了種特殊的香氛,命名為“時光的味道”。香氛上市那天,全球的免稅店都排起長隊,有人說聞到這味道就想起奶奶的廚房,有人說像童年放學回家時的香氣,不同的記憶在同一種味道裡交彙,像條無形的情感紐帶。
小星的女兒開始學著燙模具了,三歲的小手握著特製的迷你烙鐵,在木片上燙出歪歪扭扭的星點。小星在一旁扶著她的手,動作像極了當年陳星教自己的模樣。孩子的爺爺——那位法國學徒的兒子,舉著相機記錄這一幕,鏡頭裡中法兩國的孩子圍著同一塊木片,像幅流動的油畫。
“甜味圖書館”計劃已經收集了十萬個甜味故事,其中有篇來自宇航員,他說在空間站吃星星糖時,透過舷窗看到地球的夜晚,有無數個光點在閃爍,“像撒了一地的星星糖,而老城區的那盞,是最亮的一顆”。
盲童藝術家創作的《聽星》交響樂,加入了來自老槐樹的風聲錄音。當樂聲在悉尼歌劇院響起時,現場的大屏幕上正播放著老槐樹的實時影像,風吹樹葉的沙沙聲和交響樂融為一體,讓在場的華人都紅了眼眶。
星硯博物館的“根”展區又添了新展品:小星女兒燙的第一塊星圖木片,放在父親的鐵皮盒和陳守義的糕點模中間,三代人的手跡在燈光下形成奇妙的呼應。有個參觀的中學生在留言本上寫道:“原來英雄不一定是超人,也可以是願意為彆人多熬一勺糖的普通人。”
深秋的清晨,老槐樹下舉行了場特彆的儀式——全球“星硯”分店的負責人通過全息投影齊聚於此,共同種下新的艾草苗。當不同膚色的手同時握住鐵鍬,泥土裡混進了來自五大洲的土壤,小星的女兒把顆星星糖埋進土裡,說:“這樣艾草長出來,就會帶著全世界的甜味。”
林硯站在工坊的窗前,看陽光穿過新葉落在全息投影上,各國負責人的影像在晨光裡若隱若現,像群跨越時空的守望者。陳星端來剛烤好的星星糖,這次加了小星女兒種的第一茬艾草,甜味裡帶著股稚嫩的清香,像把未來的味道也揉了進去。
“你看那孩子,”陳星指著在艾草園裡奔跑的小女孩,她手裡舉著片巨大的槐樹葉,葉片上的露珠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多像當年的小硯,又多像當年的念念。”
林硯咬了口星星糖,忽然明白父親說的“藏在時光裡的答案”是什麼——不是驚天動地的秘密,而是相信愛能穿越歲月的勇氣;不是完美無缺的圓滿,而是願意為遺憾添一勺糖的溫柔。就像這老槐樹,根在土裡默默生長,枝葉卻在天上自由舒展,把星光和甜味,送到力所能及的每一個地方。
銅鈴在晨風中輕輕搖晃,鈴聲裡混著烤糖的甜香、孩子的笑聲、不同語言的問候,還有老槐樹沙沙的應答。林硯知道,這聲音會一直響下去,響在每片有星星的夜空下,響在每個有甜味的記憶裡,告訴所有路過的人:
有些故事,永遠不會結束;有些甜味,永遠不會消散。
喜歡幽穀怨靈請大家收藏:()幽穀怨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